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广西》2010,(10):29-29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广西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何颖—— “大文化”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软实力,它既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撑,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6月18日,"魅力东盟·走入中国"文化之旅开幕仪式在防城港市举行。此次活动是东盟国家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倡议,围绕打造中国与东盟合作"钻石十年",将来自东盟的经贸、文化团队带到中国,通过  相似文献   

3.
何绍红  马瑞  赖燕 《传承》2011,(29):70-71,79
建立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是进一步解放广西北部湾地区企业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分析东盟文化和北部湾文化的特点和耦合是构建北部湾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应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在北部湾企业文化中融入东盟元素,提升企业文化的水平和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4,(2):8-8
正改革不止步创新无止境近年来,广西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文化品牌或企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广西软实力的重要力量。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来宾市荣获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为了使广西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广西以世界视野和战略眼光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  相似文献   

5.
李家寿 《长白学刊》2008,(2):137-140
一国文化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将会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构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以新安全观为基础建设和谐的中国-东盟文化安全观;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用"墨子"思想应对文化安全所带来的问题;坚持文化"走进东盟"。  相似文献   

6.
蒋玲 《今日广西》2010,(9):22-23
中国-东盟经贸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艺术交融的推进,而文化艺术的交融,对于加深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凸显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面临良好机遇。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融合、和谐、平和的思想和观念。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的历史,把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一项产业来经营,统筹规划,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关键。而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对一些事关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和鲜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20年前,中国与东盟开启了历史性的对话进程,掀开了双方关系崭新的时代篇章。这不仅是世界大变化和大发展的20年,更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并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20年。  相似文献   

11.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2.
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就是该城市身份的核心标志,南宁市要实现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抓住城市特色文化做文章尤为关键。笔者曾建议将南宁市的城市特色文化定位为"绿城"、"壮都"和"中国东盟友好城"[1],城市特色文化定位后,应下大力气去建设和开发。在宏观策略上,应该突出生态特色,发扬民族特色,开拓国际特色。在操作性策略上,从有形到无形去建设"绿城",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描画"壮都",抢抓机遇打造"中国东盟友好城",围绕这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1,(22):4-4
10月2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自治区党委中心组2011年第三季度专题学习会上强调,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富民强桂新跨越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  相似文献   

14.
董沐夕 《传承》2011,(2):72-73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战略,从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社会正在向着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有利于文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格局中,文化建设将会有更突出的地位、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作为,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提出了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等新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等新观点,并且阐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与推进战略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论述带有鲜明的理论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我国现阶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行动纲领,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今日广西》2010,(3):26-2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1月1日全面建成。在刚刚闭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自贸区建设会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融合的“加速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任务,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全会的召开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当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文化自觉不仅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由中央党校文史部与甘肃省委党校共同发起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理论研讨会”于 2 0 0 0年 7月 2 7日至 7月 2 9日在景色秀丽的甘肃省委党校隆重举行。这也是全国党校系统第一次召开的有关文化理论和西部开发的盛会。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文学致开幕辞。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李虎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 4 0多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部大开发问题展开了热烈、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20.
薛彬 《当代广西》2004,(23):27-28
文化产业作为创造财富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已经引起国内外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富矿区的广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抓住中国人世的历史机遇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的大好时机,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文化资源大省还未形成产业优势近年来,广西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召开了全区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发展思路。各级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旅游、特色经济、节庆、对外文化交流、演艺市场开发、会展业、科技等,积极寻找发展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