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产权——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以知识产品为客体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发展知识产权教育。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其自身特有的知识功能决定了大学在知识产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大学应发挥知识与人才密集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及大学自身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必然重视知识产权教育  (一)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讲,知识经…  相似文献   

2.
安艳宾 《法制与社会》2010,(22):235-237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素质,即进行法制教育。我国的法制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对法制教育的基本问题没有明晰。法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规则教育,应以一般规则意识教育和规则行为素质培养为基础,尤其对尚未成人的中小学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应是据其成长阶段和生活现实,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行为规则——包括意识、知识、行为习惯和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而直接的纯粹法律知识灌输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中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应帮助学生学会消化、吸收现有技术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不仅须包括传授知识产权理论知识,更应侧重学习知识产权实践技能。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就完善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教育,从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内简讯     
《电子知识产权》2012,(10):14-17
我国公众对知识产权认知度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已超过90%,这是各部门综合运用社会宣传、媒体报道、专题培训、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推广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已渐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教育与知识产权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教育密不可分。由于知识产权文化在各国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不同,知识产权教育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知识产权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认识、研究、运用,不仅要形成积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创造社会财富的知识产权文化意识,还应当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创造财富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开展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也是应用型理工高校性质的必然选择.目前应用型理工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存在着普及程度低、大学生知识产权产权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确立大学生知识产权信仰,多样化课程形式,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机构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他表示,目前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重庆晚报》3月6日)著名大学校长提出"取消重点中小学"的建议,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大学管不着中小学而被视为"多管闲事"。不过,重点中小学无疑是著名大学生源的主要提供者,"取消重点中小学"的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由于学校、社会、自身等原因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呈弱化趋势,呈现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意识差、学习风气下降等特点。因此,学校应加强学习责任意识教育;完善大学成绩评定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环境;开展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教育;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进行榜样教育;形成学习团队。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针对高校商业贿赂的特点,教育上应强调对重点岗位、重点对象的经常性教育,促进廉洁意识内化;制度上应注重制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监督上重在强调制度的执行力,"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0.
言论广角     
正马怀德: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点法治中国建设面临不少挑战,需要解决公权力不受约束、管理方式、行政方式滞后、权力行使不透明等问题。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加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不仅要靠作风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政策和法律,这是法治中国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其次,严格执法,确保法律的实施。最后,树立司法权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要把所有纠纷矛盾逐步引导到法治的轨道上解决。总的来说,法治中国建设,从根本上还要靠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全社会特别是公务人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