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同仁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堂)是一家拥有342年历史的著名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经历组建集团、股改上市和内部改制重组,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长期以来,北京同仁堂继承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秉承“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进一步提出了“善待”理念,创造了“善待文化”,成为巩固和强化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总结和梳理同仁堂“善待文化”,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今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是以同仁堂老字号厂店为骨干,同北京市药材公司、市区中药企事业、北京市中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集科、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大型实体性公司。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牌”产品驰名中外,经销网络覆盖全国,去年工业总产值3.8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相似文献   

3.
位于大栅栏闹市的同仁堂老店每天都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求医问药者。“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老的店训昭示着同仁堂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盖伟 《求知》2004,(10):35-36
天津同仁堂是我市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发展长期停滞,到2001年已濒临破产。天津医药集团公司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的精神,吸引较大比例的民营资本参股,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改制后的同仁堂,仅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较西方工业化国家滞后许多,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在全国出现了一些颇具声誉的工商企业,它们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骄骄,并在新中国诞生后,一度是国人心仪的著名品牌,被誉为“中毕老字号”。至今,人们仍然对诸如“同仁堂”、“全聚德”的赫赫声名耳熟能详。但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华老字号”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老字号”能否在企业文化中给自己正确定位,成为影响其经营成败的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综观“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境况,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点可资推广…  相似文献   

6.
同仁堂、胡庆余堂,是我国最有名的传统中药企业,历三百余年而不衰,他们长寿的秘诀可以从其祖训窥见一斑。同仁堂的祖训是“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胡庆余堂的祖训是两个字“戒欺”。这说明,这一南一北两个老字号都是靠诚信立世。相反,当前我国有一些企业却缺乏这种自律意识。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并不缺企业家,缺的是道德品质好的企业家。 曾经有那么一位企业家,由于资金运转困难,欠下了投资人大量的债务,一时间也还不上了。这位老总没有采纳破产逃债的建议,而是另上了一个产品,准备借此东…  相似文献   

7.
元月12日,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机关、企业的负责同志在北京市同仁堂制药厂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讨论座谈会。与会同志充分肯定了开展传统讨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希望把这个讨论搞得更扎实,更深入,吸引更多的同志参加,并就如何进一步搞好讨论发表了意见:一、要进一步弄清传统的含义。什么是传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一、北京市工业企业党委书记联谊会秘书长孙洪宾、北京市叉车总厂党委书记李平等同志认为,传统应该是指在较长时间形成的、对人们有较大影响的、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东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2,(6)
望、闻、问、切,中医的看家本领。把脉开方之后,病家就要去药房按方抓药了。去哪家药房?恐怕常吃中药的患者都打过这样的问号,因为如果进错了门,“方灵药不灵”也就难说。犹疑之间,作为我国中药产业基础的中药材供应的混乱逐渐浮出水面。百年老号同仁堂长盛不衰的吸引力,与全国普遍的中药材质量低劣形成鲜明对比。没有规范的中药材供应,又何来中药产业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9.
北有同仁堂,南有源安堂。源安堂是一家按照国家GMP要求建立起来的用地近百亩,拥有职工600多人,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无形资产6亿多元,年生产能力10亿元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制药企业。源安堂安民济世,真心真诚做好药,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作为中华民族医药行业后起之秀,源安堂在医药市场百舸争流中,大胆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当地特有的中草药资源,打造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药品品牌,其中一些产品还曾获诺贝尔金奖和国际绿色保健品金奖及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威望的药品品牌。  相似文献   

10.
9月27日上午,全国政研会、本刊编辑部与首都企业家俱乐部联合召开座谈会,与会同志就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热点、困惑等问题,剖析了原因,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建议。国家邮票印制局党委书记陈文琪、局长田玉海,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陈荣麟,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春法,同仁堂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田大方,北新建材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乔振元,及部分企业政工干部参加了座谈。全国政研会秘书长荆惠民。副秘书长罗红军、本刊总编辑杨文上出席会议,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常务副主任董玉麟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保障,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体现,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可从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觉三者相互联系的维度来探讨。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奉、珍视和坚守;文化自省是深刻反思自身文化,区分精华与糟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是一体两面,是相互依存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省的辩证综合,是对自身文化的"否定之否定"。须用理性、历史、系统的眼光看待文化发展,全面、客观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文化发展责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实现文化的超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文化引领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灵魂,文化创新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动力,文化实力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关键,文化认同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之基石,因此,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文化基础,就是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明晰文化创新的类型、规律和具体内容,是我们深入研究当前文化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化创新的类型既涉及到文化创新的标准,也规范文化创新的具体内涵,是对"什么是文化创新"的回答;文化创新的规律,则涉及到文化创新的特点、原则与途径,是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的回答;而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则是对"究竟要创新什么"的回答。明晰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具有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管理,是四个不同的概念。企业文化管理是以观念形态的文化为主导因素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当中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建设是对客观已存在的企业文化现象去劣存优的主观选择或重塑。企业文化理论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企业文化现象的研究而总结出来的一种优秀的管理理论。一般而论,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现象。更广泛的推论,凡是有人,就有文化,因为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人化。但是,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哲学意义的文化或企业文化,而是一种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弄清这一概念,是我们研究企业文化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它通过文化工业的方式取得了在文化中的强势,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经典文化是以精英为核心的单维度的文化表达.流行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那种大众被动接受文化作品的文本--阅读,演出--观赏的文化表达方式,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释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在今天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依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如果否定文化传承而片面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发展前途。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张都爱 《理论探索》2006,2(5):18-20
西方现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自然的文化化,西方后现代生态学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自然化。我们目前所建立的环境文化,是自然文化化与文化自然化相统一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有利于充分激发文化发展与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坚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强,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而言,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脊梁;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力度;文化强国乃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