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传承》2006,(Z1)
《海瑞罢官》“深寓着丰富的意味”“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开辟了一条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实、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人们在戏里表扬‘清官’……是在教育当时的做官的,起着‘大字报’的作用”。吴晗同志“是一位善于将历史研究和参加现实斗争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与一位农民工身份的人大代表交谈,他一语惊人。“你当农民工代表自豪吗?”“当然自豪!”“你怎样当好一名农民工代表?”“做到‘四勤’。”“哪‘四勤’?”“脑勤、腿勤、手勤、口勤呗!”笔者问,对方答,四周人们啧喷称赞。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洋人问字清朝末年,一位西方语言教授听来华的传教士说汉语复杂难学,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汉语。这天洋教授到达上海,刚一下船就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问身边经过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他一眼说:“叫‘洞’。”洋教授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叫‘窝’。”洋教授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叫‘孔’。”洋教授又问一位秀才,秀才说:“叫‘穴’。”洋教授又问一位小孩儿,小孩儿说:“叫‘窟窿’。”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小小的问题竟有如此多的回答,第二天便乘船回国了。找不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1980年10月说过:“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1-302页)。然而:“给毛泽东同志抹黑”的文章却不时在报刊上出现。 (一) 郭道晖先生在《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中写道:“毛泽东‘人治加群治’的治国方略,实质上是‘人治底下的群治’,是人治的当代形态,收效甚微,负面作用为主,乃至某种程度上造成国无宁日,以一场浩劫告终。”…  相似文献   

5.
日前,某市一位城区居民拿着一本人大《公报》来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他对工作人员说:“看了你们印发的《公报》,我有几个不清楚的地方。人大听取审议政府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报告,城区饮用水恶化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能喝吗?是哪些企业排出的污水?《公报》中写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薄弱,究竟指的是哪些部门……”最后,  相似文献   

6.
关于理性的反思与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国盛教授说:“发现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世界,这是西方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的贡献。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人缺乏这个纯粹的内在的理性世界……在我们看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理是相对的,而情反而是绝对的,这个情与‘礼’相通。可是希腊的理进入了内在性的高度,因此是绝对的。”(《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0日《吴国盛纵谈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7.
《仁学》的三大层次 《仁学》是谭嗣同一生最重要、最著名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 《仁学》的命名意味着谭氏是以“仁”这一范畴为中心和起点来构架思辨系统的。 谭嗣同对“仁”做过多种诠解,但他在《仁学》自叙中,开宗明义的那段话,从总体上把握了《仁学》体系的三层涵义。 “‘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元’从二从儿,‘儿’古人字,是亦‘仁’也。 ‘无’,许说通‘元’为‘无’,是‘无’亦从二从人,亦‘仁’也。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 而其功用极于无。”(《谭嗣同全集》第289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他将“仁”、“元”、“无”三个范畴联系起来看,是有其深意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社会调查见闻录──比问卷生动的人和事杜锡建1992年10、11月间,我去广西北海市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问卷调查,接触了许多基层团干、团员和青年,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和我亲身经历的一些人和事,觉得远比在问卷上打“√”来的实在和生动。现选录几个小事例,并就其反映出来的这些“新问题”,提出我的见解。“牛仔”学校服装代表着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及精神面貌。从服装上也能比较直观地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对此,我问一位基层团干:现在你们这里的青年人喜欢上什么新的服装款式没有?他笑着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所中学,在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便抓住时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他在大会上慷慨陈词:“现在有些同学喜欢穿‘牛仔’裤,其实你们不懂,人家外国穿‘牛仔’裤的都是那些家里寒酸,或者是那些打工佬才穿的。有学问、有身份、家里有钱的人是不穿‘牛仔’裤的。你们从电视里看不是很清楚吗?其实穿‘牛仔’裤也并不好看,把屁股包得紧紧的,光看到屁股一扭一扭的,你们自己说说看,这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学校就要自己做漂亮的校服了。到时候比比看,到底是‘牛仔’裤好看,还是校服好看?同学们回去告诉家长准备好60块钱……”学生们各个哑雀无声。可是  相似文献   

9.
止庵 《观察与思考》2010,(11):61-61
我很喜欢读传记,但买这类书的时候,凡带有不注明出处的对话或“他想……”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欧文·斯通写的那些,我一律不要。这就是我对所谓“传记文学”的态度。自己动手写传记了,当然要守这规矩,我在《周作人传》序言中说:“我曾强调不能将‘传记’与‘传记小说’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快乐着成功     
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破解百年教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这是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近日,笔者读了《光明日报》记者对朱熹平报道后,头脑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火花竟是“快乐着成功”。记者问“‘:十年磨一剑’你是怎样熬过来的?”朱熹平爽快地回答“:谈不‘上熬’过来,数学是我的兴趣,深入进去后其乐无穷。连我太太也不觉得我做的是艰苦的事。”他形象地说“:我慢悠悠慢悠悠地做着,忽然,就解开了。”记者说朱熹平口才很好,性格爽朗,采访中不时开怀大笑。朱熹平能这样快乐着成功,还得益于中山大…  相似文献   

11.
黄镇  卢翔 《当代广西》2008,(10):29-29
“什么是‘五村、两规范’?”“什么是‘三会一课’?”“怎样抓好‘三级联创’活动?”“如何提高农村党员素质?”……这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三级联创”活动中开展县乡村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试点会上,试点单位党组织书记直面党员群众提问的场景。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提问,有些党组织书记准备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一大四小’绿化工程是官方宣称的‘江西林业发展乃至生态建设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还是百姓们口中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呢?随着苏荣的落马,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重要。”这一段文字出于2014年第19期的《民主与法制》刊载的《“一大四小”,苏荣的政绩工程》一文。天机似乎不可泄露,不说也罢。  相似文献   

13.
也谈“青天情结”王亚军读朱付新同志《别了,青天情结》一文(《公安月刊》94、10),忍不住想就这个话题再说几句。和朱付新同志一样,笔者也急切希望国人早点告别“青天情结”,做堂堂正正的主人。但对何时能告别“青天情结”,笔者却不象朱付新同志那样乐观。朱付...  相似文献   

14.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李埏宋孙宗《东皋杂录》载一轶事曰:“王荆公一日问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天造地设也。’”这则轶事也许是传闻或假托,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宋...  相似文献   

16.
上月大过年的,我一朋友带韩剧DVD《拜托小姐》回父母那儿想合家饕餮,谁想他妈一看封皮便叫停。这位只信晚报和央视的老人家,用今年春晚的“事实”胜于雄辩——小品《午夜电话亭》男叫女“小姐”立感受辱:“骂人是不是,谁是‘小姐’了?!  相似文献   

17.
浙江“申遗”漫漫艰难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个可怕的估计:5年内可能没戏“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仿佛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要‘申遗’成功,何其难也!”这是一位“申遗”专家对观察记者发出的感慨。《凯恩斯决议》规定,已有项目入选的国家每年只有一个申报名额。像中国这样的遗产大国,几百项申报项目候着,想要入选,该等到何年?目前在《世界遗产公约》的177个缔  相似文献   

18.
名节重几何     
电视连续剧《黑脸》主人公的生活原型姜瑞峰,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重利’可以,‘不重名’我做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刚正不阿的纪检干部,为什么也会如此看重名节呢?这在那些“一不重名二不重利”者看来,确实有点“境界不高”。而我,恰恰就因姜瑞峰的“重名”,对这位“现代包公”平添几分敬意!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政绩平平的“公仆”害怕“出名”,更有一些“平庸官”、“太平官”嫉妒别人“出名”。至于像姜瑞峰这样光明正大地去“重名”则是许多为官者十分忌讳的和不敢想像的事情。其实,不“重名”并非…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瞭望》周刊今年第21期“夯实教育公平之基”的专题报道,针对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尖锐问题——“‘战略地位’还是‘略占地位’”?对于这样一个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重要选题,这位记者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官话和套话,只在文字上作了一字之改,语音上也只作了顺序调整,即将问题揭示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推倒“老店”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城晚报》3月8日载一短文,标题为《40年“老店”亟待重修》,说的是北大经济系某教授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小组会上的发言。读过此文甚感震惊,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这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已有40年”(短文标题中“40年‘老店”’之说源于此)的教授先生(以下均称其为教授先生)认为:“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已经不是改革的问题,而是应该推倒重来,重新编写一本与中国改革实践一致的教材。”教授先生的“苦衷”“引起了在座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推倒重来”呢?因为“现在的《政治经济学》与现实接不上口”。为此,教授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