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股现代主义潮流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并在运用过程中发生归化和嬗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典主义在中国整个20世纪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勾勒出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扬、误读、沉寂、遮蔽到敞开这个流脉消长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和特点风貌,同时介入性地探讨古典主义与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某些现象及其他文本的关系。一方面试图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理清古典主义这股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光辉历程与影响意义;另一方面则通过总结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与经验价值,为当下的社会文化建构及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6,(6)
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就戏剧理论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然而到了20世纪,传统古典主义话语权开始式微,这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与此同时,现代戏剧理论也成功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藩篱,它主要是针对《诗学》的悲剧原则与喜剧原则、"情节整一性"原则以及"文学本质"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5.
贺仲明  雷鸣  张丽军 《探索与争鸣》2024,(3):131-144+180+2
<正>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和文艺美学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元老,亲眼目睹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大的学术事件和理论思想的变迁,尤其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界的诸多人物事件、学术思想的盛况与沧桑。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构建等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讨论尤为深入与热烈,然而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与解决方法。对此,先生在其理论著述中都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非洲现代文学:种族、环境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泰纳有个著名的文学三要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①这是解读文学的三个角度.我国非洲文学研究极为薄弱,②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批学者先后出版了非洲文化和文学的相关著作和译作,然而,关于非洲文学的专门研究至今仍处于翻译和介绍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中国学界把非洲文学界定为东方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往往从东方文学、后殖民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理论角度去解读非洲文学.  相似文献   

8.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0.
彭公亮 《理论月刊》2001,(11):25-27
20世纪90年代文学形象画廊中缺乏鲜活的典型形象.后现代语境中,作家的文学观念、写作策略、写作姿态以及文学边缘化等等是造成典型形象缺乏的根本原因.这种缺失造成文学的理想性、批判性、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缺失.21世纪中国文学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弘扬民族文学精神,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文学真正具有真实的现实感、现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西方文学的价值系统被视为优越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现代西方被等同于在时间维度上领先的"新",古典中国被等同于在历史进程中滞后的"旧", 片面的追新逐异隐藏着割裂汉语文学传统的危险,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缺乏对西方话语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唯西方化.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深入传统内部清理并反思传统,而一些当代作家却因为对传统的无知而抛弃传统,以至于试图通过生硬的文化嫁接将西方传统当成自己的文化根基.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成水火不容的东西,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割裂传统是"现代化"的必要代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4.
黄邦福 《求索》2011,(9):215-217
男性气质理论视男性气质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男性气质的文化表征和文学呈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随着西方经典重释热的升温,学者们运用该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及其小说文本中的男性气质问题进行了重释。本文以菲茨杰拉德小说研究为考察对象,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期冀展现完整的批评图景,为国内男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新疆哈萨克族文学批评,作为20世纪哈萨克族文学特殊的思考方式,在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停滞和繁荣的过程之后,开启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品格的历史旅程。对20世纪新疆哈萨克族文学批评发展的研究,是新世纪中国多民族文学批评发展格局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新疆哈萨克族文学批评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温潘亚 《长白学刊》2006,(3):104-108
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20世纪中国文学已渐行渐远,但学术界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总结与回顾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个与旧文学有着很大截断性的文学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兴盛、危机、变革的诸般演进与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对应关系。其质变之点是:前科学时期(19与20世纪之交至1937年),常规文学阶段(1937年抗战爆发到文革结束),反常与危机(1976年至1985年),嬗变与革命即新的文学范式的孕育、产生与发展期(1985年以后)。如今,把握其不同时期文学范式的主要特征及演进轨迹,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与逻辑进程,进而为21世纪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提供借鉴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9.
刘冲  楚哲强 《求索》2007,(9):184-186
对于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认定问题,文学评论界历来争议颇多,一部分学者对之加以否认,而一部分学者则加以肯定。厘清新古典主义文学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确认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其次新古典主义文学所产生的革命与强权国家现实基础。在新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规范下,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即新古典主义文学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政治运动密切相联而又纠葛不断,其一生的复杂线条注定了其身后评价问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独秀评价问题一直是"陈独秀研究热"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在陈独秀评价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摘去了长期扣在他头上的"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比较客观地还原了陈独秀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