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犹如一支“催化剂”,使得国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高歌奋进的姿态活跃在思想文化的中心。2020年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新动向:“中医热”急剧升温,“儒家政治文化热”借势发力,儒家文化参与现代生活世界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它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批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史观 ,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 ,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任晓兰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版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8.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丛日云 《探索与争鸣》2020,(1):118-137+160
近几十年来,西方知识界主流大幅度左转,具有了明显的民粹倾向。基于这种立场,他们将特朗普现象解释为右翼民粹主义。他们修正了传统的民粹主义概念,也曲解了特朗普的思想和言行。当代美国的民粹主义基于激进进步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念,其锚定的社会基础是经济上的底层、以国家福利为生者以及文化上的各种弱势和边缘群体,他们大多属于特朗普的反对者。特朗普攻击精英,但并不反对而是维护精英主导的社会秩序;他并不一般地反对多元主义,而是反对走向极端的多元文化主义;对他的排外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是基于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主义立场的偏见。特朗普的公共政策明显具有新保守主义特征,只是其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带有某种民粹色彩,但仅据此不足以判定其属于民粹主义者。特朗普现象属于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保守主义,是抵制美国社会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和走向民粹化趋势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储昭华 《人民论坛》2020,(12):120-123
从共舞中的一员逐步走向思想舞台中心,成为主流之一,是近十年文化保守主义最显著的变化。随之而起,从以“抗争”求“保守”,转向以引领潮流、走向世界为目标的“进取”之路,则是其更深层次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唯有在文化反省的基础上辨明自身的方向、目标与进路,才能更充分地彰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文化自信,避免重蹈历史和他者的覆辙。  相似文献   

11.
薛晓芳 《前沿》2013,(3):183-185
在同一历史语境中诞生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由于其“形”的分离,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势同水火,可谓冰炭不同炉,但是二者又是近代社会变动和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孪生体和伴生物,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可明显地透视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深沉气韵,这种“神”的契合,使得二者互相针砭又互相启发,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景观。我们亟待在二者非此即彼极性思维的隔膜中,寻绎它们内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旨在消弭其不可调和的交锋与冲突,以此实现二者公平的文化思维表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同一历史语境中诞生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由于其"形"的分离,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对立,但是二者又是近代社会变动和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孪生体和伴生物,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明显地可透视到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深沉气韵,这种"神"的契合,使得二者互相针砭又互相启发,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景观。在二者非此即彼极性思维的隔膜中,寻绎它们内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情怀,可消弭其不可调和的交锋与冲突,以此实现二者公平的文化思维表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断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人们在价值取向、网络阵地、语言文字等领域也日渐出现了种种异常倾向.为此,要彻底清除不良思想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防范和警惕思想文化的“转基因”现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求索》2014,(7):133-136
美国黑人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随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美国是不同族裔聚居融合形成的多民族国家,这就注定了美国文化是多种文化碰撞与糅合的结果。美国文化主要以白人文化为主,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外族裔文化,最后糅合形成善国当前的综合性文化。主流文化与备种少数族裔文化在某些方面无疑会发生碰撞与磨合,由于文学恨植于文化,这就使得处于特殊境遇的美国黑人文学拥有了非洲族裔文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美国黑人文学的思维逻辑、创作主题及其“自我”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反映了我们党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水平的理论选择 ,表明了我们党坚持先进文化建设的神圣责任感 ,并将这种责任感变为治党、安邦、强国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合理性问题是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它在人类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中就体现为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消解的悖论.文化的价值认同通常是文化研究不言而喻的思维前提,文化价值的消解则主要表现为反文化的理论形态.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消解的根据都是人,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本质出发,就要坚持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对文化合理性问题完全正确的回答.文化价值的消解理论揭示了人类文化中异化的事实,突现了人的自然性存在和非理性存在,促进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刘莉  潘劲松 《求索》2013,(10):256-258
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审美意象,雁文化早已得到普遍认可,其研究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本文在雁文化研究的迹踪与现状的基础上,以衡阳雁文化为例,探求了雁文化的核心价值,试图以雁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倡行雁文化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胡胜 《前进论坛》2010,(6):63-64
<正>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话题日渐增多。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在来去匆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可谓日益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内驱力是文化,对最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孟醒 《同舟共进》2013,(2):60-63
“文化人”夏衍在建国初期先是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局长,后在1955年7月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在“文革”前的历次运动中,他批判别人,也被别人批判,最终在1965年的文化部整风中被打倒。【两次意外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