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考察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眼和谐,高度重视社会成员需要的合理的满足。要重视经济建设,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的政治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与历史起点。从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审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从人的需要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金情 《前沿》2013,(20):49-51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盲目性需要加以引导.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以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沿着“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情感需要”、“发展需要”的层次结构逐级上升 ,这是需要上升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然而由于意识的能动调控和作用 ,人的需要的发展又有“层次跳跃上升”、“层次横向膨胀”、“层次下降与后跳”三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加强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只有读懂人的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所以,需求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根源.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讲党性和讲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杰 《前沿》2012,(1):57-60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自由的方法论前提。自由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应该对每个人的自由权利给以尊重;人的自由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与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的自由依赖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需要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因。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可以把人的自由划分为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按照自由的内容可以将自由划分为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以及法律自由等。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因素综合影响着人的自由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人,而真正要使人自觉地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对人的需要的准确理解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模式是人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选择实行的方式、方法、道路的统一体。主体应遵循一定原则,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的需要互为依托、共同进退,与经济模式、政治、文化模式双向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 ,人的需要结构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种与这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正是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决定着这个时代中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决定着他对特定生活方式所做出的选择。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看 ,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表现为一个从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对私人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到对精神生活需要和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转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为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本质 ,不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人 ,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人 ,但也不是“物化”、“商品化”的人 ,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 ,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 ,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 ,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 ,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升华点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论断 ,究其宗旨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性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价值定向性 ;才能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 ;才能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设定为最高目标,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将这一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政治、文化、心理等一系列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田丽 《前沿》2013,(16):56-57
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人的需要必须转化为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利益等表现形式才能成为显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保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受很多条件影响和制约的一个过程,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人的生存是基础,而发展是建立在生存基础上的一种有目的的高级生存状态。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政治生态是决定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不研究人的生态环境,不能不研究人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表征着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劳动幸福也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确证,表征着人的属人性的丰富程度。两者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劳动幸福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环境,共同富裕是劳动幸福的价值旨归,其所表征的劳动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类联合也是劳动幸福的追求目标,劳动幸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劳动幸福为价值指引,提升劳动内生动力、保障劳动公平正义、坚持劳动幸福和劳动自由。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传承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而且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前提,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一经出现就对人的存在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视角来看,网络文化实质上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一种产物,贯穿于现实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它拓展了现实人的存在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现实人的主体性缺失带来的发展危机。因此,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素养,弘扬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促进网络文化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