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华军 《长白学刊》2013,(3):28-31
由孔子发展出来的仁学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作为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基准的仁与人的具体德性品质和才性品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即仁必藉后者方能显现自身,而后者亦必依仁方能成全自身。在此基础上,儒家道德成就乃表现为一个个逐次发展的阶级,其道德境界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此一理解有助于人们深入领会儒家道德思想的系统性,避免极端化认识。  相似文献   

2.
管理经纬     
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别之根本。 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把修身看作根本。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  相似文献   

3.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纪元先生在《德性之镜》这本书里,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伦理思想做了比较,认为孔子伦理学可以用德性伦理来标志。然而孔子的思想能否用先验理性作为基础,是值得探讨的。从本源的诗情出发,儒家伦理应为诗性伦理。  相似文献   

5.
刘远靖 《前沿》2010,(16):49-51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道德的方向,这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孔子之"仁",有效建构合理的仁学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呢?这是本文探讨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周礼》制度设计中的“仁”思想和惠民思想.从哲学认识观出发,论证了传统天人合一观下的制度利多性原则的存在,指出天地自然之善和道德的存在与人类社会“仁”思想发展相一致;《周礼》制度的设计,充分反映了天人观的影响和制度主体中的惠民因素.《周礼》惠民制度思想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改革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在这场大灾难中中国人所表现的"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其实是在新时代以新理念弘扬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同时,以仁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理想,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仁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人之所贵,此乃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0.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11.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2.
从德性与功利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孔子的“为仁”蕴涵着三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在这三个层次中,德性与功利之间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以至于最后融为一体,表明了孔子是以自己独特而精微的方式来处理两者在“为仁”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汉民 《求索》2022,(3):73-82
胡宏通过碧泉书院实现他的师道理想,完成他的道学建构,开创了湖湘学统。胡宏往往以“体用”表述“道”的内涵,其中包含的双重思想结构值得进一步分梳。一方面胡宏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论道之体用,作为道之体的性是形而上的终极存在,作为道之用的心是“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论道之体用,提出“仁其体,义其用”的论断,仁是儒家文化价值之体,义是儒家革新政令之用。把握好胡宏道学体用的双重意义,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道学的丰富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汉语思想:奠基于贵身论甲骨文中的“人”字标划的是人身体侧站的形状,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人”字原初意义乃是指“人的身体”。“人”由简单的字源意义向“汉语思想概念”转化的过程极其复杂。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始原期汉语思想家,他把“仁”赋予“人”为汉语思想关于“人”的原初立场奠基。“仁”从“心”、从“身”,其本义当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与从“心”从“人”表…  相似文献   

15.
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精华 加强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仁爱”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师德思想精华。我们必须继承这份遗产,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弘扬懦家“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再次,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孔子“郑声淫”所指的“郑声”是春秋时郑国的流行音乐,它明快和谐,节奏多变,讲究声色之美,相对于其它俗乐而言有很大的影响力与穿透力.郑声的这种特点促使了它在各国都得到传播与接受.虽然其它诸侯国也有俗乐存在,但郑国的姬姓这一特殊性,使得郑声更显示出“礼崩乐坏”的事实.站在维护周礼的角度,“郑”声自然成为孔子憎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哲学与政治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范立舟 《求索》2007,(6):119-122
司马光为儒家学说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层面的根据,它是一种能动的精神实体。司马光的“万物皆祖于虚”说与张载之“太虚即气”说有很大的不同,此处的“虚”,实则某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性的存在,即视同“太极”,其基本思想是“中正”,“中正”维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而其政治理念的基点在于首先使最高统治者具备超乎常人的道德责任心,“仁”、“明”、“武”三者是为治之要。  相似文献   

18.
"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即其体用论是"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其文化观是多元和谐文化观,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义礼信和敬"为常用大德的"一道五德"价值观。"民主仁学"的基本特性是道德理性、人文性与兼容性,它在全球化、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以及中国和平崛起、儒学复兴的大趋势下,提出了一种既重视道德人文精神,又兼融现代民主价值的新儒学思想模式,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儒学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光辉 《湖湘论坛》2005,18(3):23-25
从德性与功利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孔子的"为仁"蕴涵着三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在这三个层次中,德性与功利之间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以至于最后融为一体,表明了孔子是以自己独特而精微的方式来处理两者在"为仁"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之际,“礼”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礼仪”。相应地,原本依“礼”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礼”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礼”一体的思想,即“礼”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礼”为道德准绳;以批判“礼”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礼无礼”的思想,即“礼”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礼”是“无礼”而自有“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