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要素不断变换的过程,传统的理解大多仅仅局限在"改造自然""物质生产"和"技术力量"的基础之上,突出生产力要素中的主体性和工具性,这就忽视了自然性和价值性,导致人与自然疏离与人自身发展的局限,生态危机和人的异化危机相伴而生。生产力理论的重构要求人类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兼顾和注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传统生产力造成的人和自然的对立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发展领域的实践,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妇女环境运动实践为基础,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妇女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化、社会化建构以及"妇女/性别、环境与发展"的政治实践,提出建构本土化的妇女/性别与环境互动理论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30多年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与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技术本质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体上的"一维主义"、价值上的"空位主义"和历史上的"虚无主义",而技术建构主义则从社会具体情境出发对技术本质主义的三个特质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将技术本质主义和技术建构主义对比起来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更主要的是可以以这两种理论互为补充进行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这对于技术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印度本土视角出发,范达娜·席瓦提出了具有第三世界特色的自然与女性观。她界定了女性原则的内涵,认为恢复女性原则的首要目的是同时解放受男性压迫的妇女和受人类统治的自然界,并反对产生不良发展的父权制及其暴力,主张女性原则的恢复以包容性为基础。席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恢复女性原则的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三世界视角;其创造性地运用"原质"概念,对伦理学、认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进行了转换;其强调女性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并在实践中着力推动第三世界生态运动的深入发展。但同时,其也应规避掉入女性中心主义理论窠臼的风险、超越性别简化论的缺陷、更加重视女性与自然的差异性、进一步融合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8.
田颖  韦琴红 《求索》2012,(3):208-210
女性主义批评涵盖了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书写和女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其中女性主义书写是女性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父权社会的有效途径,进而重写了历史。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书写的演变历程。从双性同体到女性主义批评,再到身体写作,女性主义书写的实质是解构与重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理论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各种观点间相互矛盾、自我否定的状态,在根本上源于对"行动起点"和"主义起点"的混淆。没有多元行动起点演绎的主义不过是脱离现实的理论空谈,而没有统一主义起点指导的行动则终将陷入缺乏合理性的实践困境。厘清两个起点的关系,有利于增进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由于主义的起点涉及对女性人本的追溯,这一人本在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中已被扭曲和肢解,完整的女性人本需要到史前女神社会中去解读。虽然史前女神时代已经消失,但是通过宇宙生命全息律和宇宙时空对称法则,仍能找到完美女性人本存在的各色基因。深信完美女性人本的存在并努力追求和创造它再现的时空条件,应该成为女性主义作为主义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是当今文化研究一个重要概念和关键问题,也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身份认同问题有两种论争模式:本质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作为表意实践的文学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文学批评与身份认同研究联系紧密,特别凸显在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指出了女性歧视与自然歧视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协同探寻女性解放与自然解放的可能文化与现实路径.为此,对现成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就成了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发起了对现存自由民主制度的独特批判,从而开启了构建生态女性主义激进民主理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发掘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生态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晶 《求索》2012,(9):147-148,113
"生态女性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是反映女性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核心观点。女性生态主义的女性意识着重探讨女性的性别意识、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通过对叛逆和逃亡性的颠覆,同性爱和母爱等主题,书写反抗父权制文化体系,寻找失落已久的女性躯体,建构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汲取了19世纪的生态学理论,在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力反生态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意蕴的生产力概念。在生产力概念中,马克思确立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尺度,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环,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通过"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控制"人们的生产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物质变换。  相似文献   

15.
龚万达 《前沿》2010,(9):118-121
对社会志愿服务进行研究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建立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的思想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是志愿服务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志愿服务的发展可以弥补社会物质变换的裂缝促进社会生态和谐。志愿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态完善。  相似文献   

16.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是在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了生理学、生态学的科学含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使劳动过程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了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把它称之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已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尤其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王伟 《观察与思考》2019,(10):67-73
环境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指责主要来自其后期著作,特别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经济学著作。他们认为,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体现出的生态敏感性不同,在其后期著作中,马克思因戴上了"生态眼罩",往往被置于环境保护的对立面。事实上,恰恰是在其后期著作中,马克思理论的生态基因充分体现出来: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持续性的批判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特别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物质代谢中那个"无法弥补的裂缝"的论断更为环境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起点;他提出的节约资源的主张和举措成为可直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方法;他关于未来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观点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方向。这些因素表明马克思理论内含生态基因,一旦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它便能够成长起来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色,戒》中建构了一个"家国场域"。在此场域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性的身体",不仅被"敌人"所控制,同时被"同志"所践踏。另外,女性对物质的深刻迷恋也是她们悲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劳动社会学角度梳理了西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理论来源、重要概念和对中国研究的启发。本文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劳动研究的批判和拓展,这些拓展包括推动劳动研究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双重不平等,以及打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关注私人领域的情绪、身体表征、审美和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情绪劳动"、"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劳动"、"审美劳动"和"亲密劳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中国进行性别与劳动研究需要考虑本土文化、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和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