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冬梅 《传承》2011,(31):66-67
《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部男人们的奋斗史,也记载着众多血肉丰满、形象逼真的新时代女性。在城乡交叉的地带生存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勤劳、善良、质朴、美丽,为这个平凡的世界添注了更多的活力。着重分析这转型时期青年女性的形象及其她们或悲剧或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2.
保尔:一个悲剧性命运的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尔的形象是一个真实的形象,理想的形象,悲剧的形象。保尔命运的悲剧性在于他的共产主义理想被亵渎,他对理想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被摄入到斯大林模式的意识形态狂热之中。我们不忘保尔,就应该把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从斯大林模式中剥离出来。走在保尔的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比保尔更成熟,更坚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口述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学术界对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由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档案开放和公布的滞后与当代史研究的日益深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历史的迫切需求等原因,使我国的口述历史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口述历史发展中必须注意提高认识和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和学科建设两个问题.新的史学革命终将由口述历史的充分发展而引发.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上层建筑等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进一步准备了经济、政治条件和群众基础,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余爱民  ;林丽英 《传承》2008,(22):126-12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上层建筑等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进一步准备了经济、政治条件和群众基础,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产生着极大影响。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来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这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革命同世界社会主义有着正相关的历史联系.近代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两次巨大飞跃.但是面对着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当代社会主义都没有能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同高科技的新联盟,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八十年代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再次来临的时代大机遇,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并预示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8.
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较显著的世界现象,则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一起出现的。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开始向全世界进行急剧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相继成立,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迈…  相似文献   

9.
"命运"是历史哲学的重要范畴,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有长期探讨的历史."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功能性表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了"中国的命运"这一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总问题,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李达等哲学家的不懈探索,形成了掌握命运和创造历史的哲学思想与学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基于近代大机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得出的规律总结和趋势研判。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积极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对世界历史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批判。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利益已经深度交融,全人类形成了命运联动的系统性结构整体。基于对这一结构特征的把握,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世界的命运逻辑。用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分析当今世界,必然推导出加强全球治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全球化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表现样态贯穿世界历史发展的始终,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并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完成各自形塑,二者的互构式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主体和价值基础。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时空场域,一方面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主导全球化的矛盾性发展对传统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挑战,客观上使全球化必须完成从资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转换。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全球化构建,既补齐了资本全球化参与主体缺位和动力不足的短板,又超越了资本全球化内容片面的单向度属性,实现了对全球化正义路向的价值引领,完成了形塑新型全球化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创了理解世界的系统理论框架,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动力与必然趋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显现着强烈的现实关切和责任意识,表征着全球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由中心论向平等论的发展和嬗变,提供了颠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武器和精神资源,昭示着更为合理的新型世界秩序和全球伦理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我们的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明清是下游,已经常断流、奄奄一息了。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进一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效提升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发轫于党和国家的纪念活动及庆祝典礼仪式等,这些典礼活动经过百年积淀,以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彰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诸多典型的对外形象,包括情系百姓、造福人民的为民形象,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光辉形象,治党兴党、执政兴国的权威形象,赓续传统、接轨世界的国际形象等。将纪念典礼活动逐步制度化,并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利于增进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情怀温暖世界的认同,利于增进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道路激荡世界的认同,利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贡献惠及世界的认同。进而具有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和国际担当,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价值性,有效提升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归与融入: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历史(广西卷)》是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的口述史专著,为近年来侨乡文化研究的力作。该著作还是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广西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研究”的成果,历经六载春秋,终成此佳作。全书以广西典型的华侨农(林)场如百色华侨农场、武鸣华侨农场、来宾华侨农场、柳城华侨农场、宁明华侨农场为田野对象,抢救式地对华侨农场里的归侨展开口述史访谈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印尼、越南归难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事务治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定位了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亦随之更新。概念议题的变迁是因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实际需要,这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或现代国家概念所能解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该成为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才能解释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工具选择与政策意蕴。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与方向,其内在含义是以政党为核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发展为关键、以反分裂为底线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如果人们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即跳出广西地域和穿越历史时空来考量,就会更为客观地给出足够的历史厚度以及理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大历史视角,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进行新的认识和陈述,即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富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斌 《湖湘论坛》2023,(4):63-71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象的生成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形象塑造理论的内在规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体系发展使然、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意志的逻辑必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形象的定位和塑造经历了艰难发展的历史过程。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提升自我革命形象的思想内涵;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凸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价值指向;提升治党管党建党绩效,强化自我革命的广泛认同,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彰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主体力量,创新传播载体机制,拓展自我革命形象的空间场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崛起植根于其正在加速的社会转型.近代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有复杂的引起“冲突和转变”的内外因素,也有文化与文明的多重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博弈;其路径选择既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制约的自身特色.中国当代全球化进程的社会转型,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化解文化的特殊性与文明的普遍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崛起的速度、方向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这里需要的是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东西方文明的相济融合,是本土文化对世界现代性文明的回应超越,是多元文明的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