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国后电影《武训传》引发的第一次思想批判运动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今属聊城冠县)武庄人。他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行乞30多年,历尽艰辛屈辱兴办义学,他以平凡人的不平凡作为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颂。武训的事迹对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教育界影响甚大。半个世纪以来,武训不仅被历代官方推举,而且为蔡元培、刘半农、陶行知等许多进步  相似文献   

2.
郭衍莹 《春秋》2014,(4):10-13
正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外,还得益于几位恩师的引路和栽培,以及一些前辈的指点和帮助。1946年李士钊受陶行知的委托,创办上海武训学校。臧克家和李士钊既是山东同乡又是好友,又都敬仰陶行知和武训精神,于是臧就应邀去武训学校讲课,举办过"诗词创作"讲座。李士钊是我初中时的老师。后来经他推荐我又成了武训学校正式注册的  相似文献   

3.
武训问题再评价研究是近30年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武训问题于1980年突破禁区率先由《齐鲁学刊》提出要进行重新研究。自此展开的武训再评价研究分为3个阶段。1985年胡乔木指出1951年的武训和《武训传》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据此,山东省1987年成立武训研究课题组,武训故乡先后召开3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和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探讨武训精神的实质,发掘武训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最后的圣人】我刚买了一本书,来的飞机上正在看,是《陶行知——最后的圣人》。陶行知是很多教育家的偶像,陶行知自己也有偶像,是清朝的武训,他是一个乞丐,但通过卖艺的方式挣来钱做义学。  相似文献   

5.
赵丹与武训     
《春秋》1995,(3)
赵丹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影坛巨星。他一生敬仰武训,是他第一次把武训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也因此曾身陷囹圄、饱尝辛酸。但他对武训「立志兴学」的精神坚信不移,为弘扬武训,振兴中华教育竭尽了全力。武训(一八三八—一八九六年),原名武七,清末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今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上的哲学批判可分为信仰性哲学批判和学术性哲学批判两种类型.信仰性哲学批判往往是一种以哲学批判的形式出现的对自然科学的政治压制或宗教迫害.学术性哲学批判作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性活动,有助于科学家更新思想观念,筑牢科学创新的信念支撑;有助于科学家拨开理论迷雾,找到科学创新的有效路径;有助于科学家强化责任意识,把握科学创新的正确方向.学术性哲学批判是以批判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规范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6,(2)
正抗战胜利后,田仲济从后方的重庆回到上海,应聘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讲授"文艺理论"课程。适逢山东聊城文化人士李士钊受陶行知先生委托,创办业余大专性质的上海武训学校。李在30年代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比田要小7岁,所以见到田就尊称他为"老学长""老师"。也许因他们都是山东同乡,又都非常崇敬武训的行乞办学精神,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在李士钊的邀请下,田仲济就到上海武训学校教"作文修辞"课,兼举办《中国抗战文艺史》讲座。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4,(3)
武训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武训是行乞兴学第一人。他为使穷家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行乞募化近40年,在山东堂邑、馆陶、临清3县各办了一处义墊。他被誉为“千古奇丐”,欧洲辞典称其为“无声的教育家”。武训的一生历尽艰辛,饱受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9.
郭衍莹 《春秋》2010,(2):14-16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铺天盖地的批判运动。除电影《武训传》被点名批判外,被批判的还有《武训画传》等文艺作品。这次所谓的文艺批判运动,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有两次质的飞跃,由此决定了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2——1844年) 马克思在早年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开始涉猎经济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原动力”和“人为基础”因而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结论。①此时,  相似文献   

11.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8,(5):142-145
对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源于文艺界。这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史学界虽然投入批判的时间较晚,规模不大,但对正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中国史学界来说,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史学领域阶级斗争观念泛滥,严重背离了历史主义原则,开启了通过曲解历史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批判”是非现实的批判———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判”探析张和平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征。对于这些新特征,不同的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做出了概括。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激进的批判者”、“国际新...  相似文献   

13.
侗戏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传播阶段、繁荣高潮阶段、困惑阶段和在新时期里出现的探索革新阶段。关于侗戏各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也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为了使侗戏这朵艺术山花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放出更加灿烂的芳香,本文就侗戏各个阶段的划分,谈些浅浮的意见,以求得同仁们的指正。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侗戏鼻祖吴文彩先生创编的《李旦风姣》和《梅良玉》。最有成就的侗戏作家首推吴文彩先生。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做官     
凡是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在学校读书、教书的人,大概都参加过对"读书做官论"的批判。当时的批判者都认为:"读书做官论"的老祖宗就是孔子,而《论语》中"学而优则仕"是"读书做官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其开展了批倒批臭的口诛笔伐。按照当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著述的《〈论语〉批注》中的解释,"学而优则仕"译成白话就是:"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依据这种解释的大批判,使举国上下都认为读书做官是极为丑恶的事情,从而导致"读书无用"风潮出现,学校教育遭到极大破坏。以至当时还出了一位由于考试交白卷  相似文献   

15.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在致力于改变旧中国社会面貌,变革传统教育,探索新型教和学关系过程中,通过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终形成的教育方法论。从1919年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著名的《教学合一》一文开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比较。认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固然受到杜威的影响 ,但两者又有质的差异。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批判地吸收杜威学说 ,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极其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对于“历史科学”的奠基作用。社会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空间,而且是历史运动的真实主体。因此,只有具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清晰地界定“社会”概念,人类才能真实地认识自身及其历史。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的逻辑演变:第一阶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萌芽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和赫斯在社会主义和经济学批判领域关于类概念的论述给马克思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了他对“社会”概念的深入思考。1.费尔巴哈类概念对马克思的启迪1844年8月11日,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5,(6)
冠县是我国清末行乞办学的奇丐——武训的故乡。今年十月十一日,第二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人士济济一堂,对武训精神的实质、武训精神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以及应如何正确评价武训现象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据主办者介绍,这次研讨会无论是从与会者的层次、范围,还是论文的数量、质量和论题所涉及的领域,都远远超过了一九九一年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收到的二十多篇论文中,有多篇都是从全新的角度,对武训现象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使人感到这一论题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并赋予了这一研究以强烈的时代精神。论文中许多观点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专家们认为,武训作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清朝末年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否定性把握,马克思展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正是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无产阶级及人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推动其觉醒并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教化的欺骗性。但对旧世界的批判是为了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教育的旨归是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武装,揭示意识形态的必然归宿并深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推动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这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法哲学著作手稿,该手稿于1927年才得以发表.它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其写作始于马克思自己“困恼的疑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法哲学观点: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不是君主主权,而是人民主权;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该作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