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雨辰 《长江论坛》2023,(3):16-26+2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与接受史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从拒斥到接受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与中国学术界秉承的哲学理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了学术界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对新的研究论域的开启。真正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目的,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宏大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经历了"生物学"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阶段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的认识阶段。生态帝国主义是生态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也经历了两个维度的转变,即从生态殖民主义向生态帝国主义的转变和从环境史的角度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语境"概念从语言学传播到各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在其他非语言学领域的运用频率远远超过语言学,业已成为一个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学术用语。语境的传播现象之下蕴含着学术研究的思潮转向、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语境理论的变异和丰富。推动语境传播的动力,表层上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不过语言学转向内部经历了从排斥语境到转向语境的曲折历程;深层上则是学术界的整体主义思潮,是对个体主义、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反拨。在这场广泛的传播中,语境也从作为言语环境的语言学概念,变异为多重内涵的普遍学术用语,甚至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深层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发展了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的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从20世纪初建立以来的西方语言哲学逾百年,其间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形成了若干语言哲学流派,也发生了多次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当代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重点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三次转向:语言本体研究上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语言转向、语言跨学科研究上的认知转向,以及语言研究单位上的语篇转向,显示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对语言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每一次的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转向"思潮都是反映人类对自我的逐步加深,并掀起了新一轮的语言研究高潮从而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为我们从事语言研究、逼近语言现象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经历了从工具化诉求向特色化转向的演进与嬗递过程,其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五大关系张力:学科源流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纷争、学科特色化与规范化的争论、理论创新与经验研究的区隔、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学科交叉与学科泛化的困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必须推动研究立场从二元对立转向双向融合,研究取向从价值无涉转向价值关联,研究范式从学科垄断转向多元开放。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盛行,关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界对于社会运动的研究主要分为美国实证主义路线和欧洲历史哲学传统路线。研究范式也多有不同,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理论研究传统:一是"政治过程"理论传统,该理论从资源动员理论中发展而来;二是"新社会运动"理论传统。而且伴随着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成熟,社会运动的制度化也开始形成;随着传播媒体的发展,社会运动的全球化也日渐凸现;与此同时,社会运动也朝着非抗争化之路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其理论语境是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没落,社会语境是现代化进程中时间和空间经验的转变。"日常生活转向"发生在上述语境之下,是西方思想-理论形态的重大转变。"日常生活批判"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是西方思想和学术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叶艳  申富英 《求索》2013,(6):175-177
《诗章》中主要的丰产神话有希腊的珀耳塞福涅逝而复出的神话及叙利亚的阿多尼斯悲剧神话。这些神话中的丰产神或植物神都有从黑暗的地府返回光明的阳间、由死亡转向复活的经历。蕴含死而复生意义的丰产神话成为庞德探索战后西方“荒原”的载体,这就是诗人在诗篇中运用神话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威尼斯,坐落在碧蓝的亚得里亚浅海中。曾经不止一次地从画报和电视中见到水城威尼斯的风采,那些被叫做“冈朵拉”小船的美丽倩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坐上那船头船尾两头翘的小船,在水城小巷中穿梭徜徉。这次到威尼斯观光,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率先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研究范式。理论发展不过30几年就成了学界乃至政界的"显学"。协商民主走红学术界,不仅仅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民主真实性的渴望心理,也不在于它拥有时尚的名称,而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特质很好地反映了民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高度契合。因此,发展中的不成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协商民主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对流通组织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组织的研究中。尽管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系统、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历程,但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使该项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2.
刘淑华 《前沿》2013,(6):41-43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历来被视为传播学媒介文化及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源泉和理论工具,本研究从伯明翰学派思想的早期重要源流——利维斯主义出发,并以利维斯主义作为对比和参照,分析伯明翰学派思想的产生与嬗变过程。伯明翰学派思想经历了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日常生活的转变,研究立场从精英主义转向了民粹主义,研究方法从文本分析转向到民族志等多种取向。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近日举行的杭州市第七届人居展上,众多房产开发商纷纷推出"欧陆风情"楼盘招揽客户,从地中海别墅到苏黎士小镇,从威尼斯水城到戈雅公寓,形形色色的西式建筑住宅群恍然出现在杭州的青山绿水间。然而,这种被喻为是"真  相似文献   

14.
刘曼 《求索》2012,(10):117-120
弗雷泽的作品和理论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迅即对国内的古史神话研究、民俗学、人类学产生了巨大而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在80年代中期和原本就与弗雷泽关系密切的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合流,在国内形成了甚为兴盛的原型批评和上古文化研究热潮,本土文学人类学的滥觞和发展与弗雷泽在国内的影响密不可分。国内相关学科在弗雷泽的理论观念影响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学界对弗雷泽的接受有重应用轻研究的倾向,同时也存在机械移植等需要警醒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刻影响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使我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公共行政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民族—国家理论为基础,不断试图从学理上解构历史上的中国及其边疆形态,挑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从所谓的"民族主义"、"全球史"、"新清史"的视角重新构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的中国边疆理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其"汉人中国"的偏见。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应该被中国学界予以回应,而且应该注意到,客观认识历史上中国边疆形态的多样性与连续性特点,应基于中国多民族国家演变的自身实践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与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实践与研究两个层面,对西方国家的社会服务评估发展进行了综述。基于对社会服务评估实践发展历史的研究,将西方国家社会服务评估实践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形成期、改革期、规范期、繁荣期和整合期等五个历史时期。通过对社会服务评估研究发展历史的讨论,认为社会服务评估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与混合主义的历史转向,在评估模式上大致经历了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和整合导向的转变。并根据对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观察,提出整合主义的社会服务评估时代已经到来,并对整合主义社会服务评估在实践发展与专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团结的机制从过去的"社会"向今天的以微信为代表的"群"形式演变,重建了今天的人际交往格局。为此,人类学必须对此文化现象予以充分重视,将互联网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同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最早的国债产生于公元12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至今已有800年,其间,西方国家的国债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到今天,国债制度已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西方国家国债的种类和发行方式当前,西方各国发  相似文献   

20.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也经历了一个从"非人"到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创建,可以视为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在此之前,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取向是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管理中最为活跃、最具可变性的因素——人的关注不多。因此可以说,与既往理论相比,企业文化理论的一个独特贡献,就在于从科学化方向转向了更深层面的管理价值和人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