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冰清  ;刘宇红 《求索》2008,(3):199-200
海德格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他从存在之思来思考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言对道说的应合与思诗和一乃是通向语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本体论认为,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由之构成、万物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是“在”的问题。由此海德格尔重提了“在”的问题并深究了“在”的意义,批判了无根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反转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方向。而当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并找到了人(Dasein)这个“此在”的时候,他的有根的生存论思想终于建立了起来,从而也就完成了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与他对人类本真家园的追寻是一致的。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也就遗忘了人类的本真家园。克服形而上学之危机本质上乃是对存在与家园的回归。这条回归之路只有在“乡愁”意识层面才是可能的。因此,海德格尔对乡愁的讨论契合了自身对存在问题的深刻把握。这条基于“乡愁”意识而迈出的回乡之路,同时体现出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本质领会。语言作为方言,乃是对存在的真正的领会,而方言本质上是家园之音,也是人类家园之所以可能的见证。通过“乡愁”,人类在思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存在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看作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认为其哲学根基在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因此,在他看来,只有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人类寻求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追问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问题。海德格尔后期走入语言,敢语文-存在思想。他通过词这分析揭示了存在与语文的源始统一性。语言的本质在于存在之言说即道说。思存即思存在现象学地展现和给予亦即存在之历史,存在历史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亦是此在的家,存在在语言中生成并保持其本真历史。  相似文献   

6.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由前期此在的真理到后期存在的真理,由解蔽到无蔽。海德格尔为真理奠定了一个存在论基础,并将真理转向了语言和艺术,由此体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超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同时也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沿着康德哲学的"超绝的形而上学"来重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以此来建立他心中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于这个理论动机,他对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作出了五个判定,指出海德格尔的思想存在着不通透和误置形而上学的倾向。本文试图指出,牟宗三的这种解读恰恰是"误置"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他在吸收康德批判工作的同时又落入到了康德所反对的"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分析,见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与存在论所提倡的思想道路之间的区别,而《论无原则批判》遵循存在——思想——语言的脉络,较为成功描绘出了一种存在论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博 《求索》2014,(9):75-79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德格尔以自己批判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形而上学”已经是存在者的真理的象征,并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海德格尔以“生存论的存在论”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基于对存在的追问,进而从近代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探寻了拯救“时代精神状况”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德格尔思想主题的存在贯穿于其艺术之思,并因此使得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既联系又区分于传统艺术观念。告别形而上学是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基本出发点,而语词的区分则成为海德格尔告别形而上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自身具有先在性、规定性,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的语言也是不可言说的。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析言说——言说者——已言说的——尚未言说的——劝说这种整体性结构表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为存在自身的本性语言不是不可言说的,而是可以言说的。  相似文献   

12.
R·罗蒂在他的《实用主义的结论》中,论述了海德格尔与杜威对传统的看法。杜威和海德格尔均向我们阐明了传统的历程。杜威认为,自希腊时代以来出现了主客、心物、经验与自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两元论;哲学消除二元论才不再致力于超越经验。海氏认为,希腊哲学家谈论存在时喜好名词而不是动词,喜好存在之动词而不是动词不定式,这把我们引入本体论之途。杜威视行动与思辩的区分为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分。海氏认为,这一区分来自于原始完整意识的最初划分。两人都认为,对观察者知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把大量思考指向了现代技术,他作此思考的意图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技术现象层面约批判.而是为了批判现代技术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在现时代已经终结了,哲学的任务应由“思”来完成,其实“思”仍然是一种哲学,海德格尔的意图并不是要终结所有的哲学,而是在探求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一生中的理论创作可谓错综复杂,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历史文学等不同领域,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言观主要表现为他的书写学、"异延"符号意义理论,而精髓则是他的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它颠覆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哲学,从而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为人们揭示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景观.德里达从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理论开始,特别是对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卢梭、胡塞尔等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展开批判,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我思故我在"是主体形而上学的基石,笛卡尔试图通过这一原则证明超时间性自我的持存。康德与胡塞尔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一原则,但在他们的主体观念中都有一种超时间性的自我维度。这一原则在现象学运动中受到了置疑,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等人将这一原则颠倒为"我在故我思","我在"是一种在时间性中的存在,从而批驳了主体形而上学中关于自我主体的实体性、均质性、唯我论及无限性的观念,认为真正的主体是非实体的、丰富的、与他人共在的,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论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所选择的不是批判而是神话”,哈贝马斯在《马丁·海德格尔:巨大的影响》一文中作出这样的断言。虽然海德格尔影响非凡,但是他偏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哲学家们通过批判来克服危机的道路。神话式的海德格尔哲学同社会实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对作为经验源泉的生活现实也就不具有批判性。哈贝马斯认为,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出发从其自身寻求人类此在的根据,追寻所有存在的第一起点。此在在所有存在之中具有存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刘克稳 《新东方》2012,(1):56-60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从艺术的现实性出发,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笔者认为,要揭开这个谜,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9.
终结形而上学或者说拒斥形而上学是二十世纪哲学的响亮口号。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柯拉柯夫斯基的"形而上学的恐怖"、具有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哈贝马斯提出了"后形而上学思想"等,都以自己的理论路径出发来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人在终结形而上学的事业上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创造。但是,形而上学一次次被宣告终结了,又一次次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哲学在不断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它是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方式所表征的人类性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二百多年前,西方精神终于在整体上亲临虚无的深渊;作为一起历史事件,尼采将它表述为上帝死了。其内涵有二:一是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超感世界被取缔了;一是作为一切过程特别是人生过程最终归宿的至善目标丧失了。尼采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他把价值视为存在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在前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把虚无定义为对存在的否定。在他看来;尼采把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价值的设置,从而“把存在给干掉了”。然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根据的领域最终成了天、地、人、神游戏的所在。存在的深渊到底还是由臆造的东西来填充。形而上学似乎不可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