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方面,西方媒体通过缺省报道背景、主题脸谱化、突出负面形象、图文高度概括化、报道对象缺失、标题污名化、标签化隐喻、惯常话题设定等,形成对中国游客"他者化"的话语表征。西方媒体报道相关事件时均着意突出中国政府所拥有的话语权力,而弱化"中国游客"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作为被叙述主体的不文明游客呈现失语状态。同时,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大部分来自中国媒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媒体语境下的中国游客是中西媒体"共构"而成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谢稚 《理论月刊》2010,(2):91-9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应该通过打造自己的国际主流媒体,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要扭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片面报道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沟通、理解、宣传、引导”为着眼点。论述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提升国家形象的策略。在对外传播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除传统媒体外,还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在全球舆论舞台上引导国际社会和民众,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西方学界引发强烈反响。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研究主题转变,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注存在明显的"不具特色论"和"可复制论"的误读。纠正这种误读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真正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立论之本、发展之基、时代之选,是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原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远高于一概而论的某种"模式",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百年来被西方人视为贫困、落后的中国,正在崛起。但无庸讳言,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些负面。究其原因,有西方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西方媒体的误导,也有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的拖累。国家形象塑造,固然需要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我们在强调世界不了解中国的时候,其实中国人也常常在误读世界,特别是误读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宣扬他们的价值观与发展模式是唯一正确的,具有"普世价值",并不遗余力地推销,其核心简言之就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而且一贯主  相似文献   

9.
柳岳武 《求索》2008,(7):204-208
在诸因素的影响下,清朝司法的域外形象先后经历着赞扬,褒贬不一,批判,至丑化四个历史演变过程。该过程一方面固然体现出近世西方时人对清朝司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文本解读到实际考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该过程也暗含着“大清王朝”从“天朝上国”走向没落这一历史演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更体现出西方势力对中国殖民扩张增强的趋势。因为近世西人眼中清朝司法形象从初期的赞赏有加至最终的丑化,其间确实包含着西方殖民势力为在中国攫取治外法权而进行的舆论喧嚣。  相似文献   

10.
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渲染"中国渗透论"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某些研究机构扮演了"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与"中国渗透论"等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自由主义衰落以及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新动向产生了疑虑,究其根本是西方国家自身的衰弱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焦虑。在应对"中国渗透论"的观点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质疑,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赵磊 《人民论坛》2020,(11):44-47
长久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在人们头脑中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使国际社会一些民众对中国存有误解误读和负面认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逐渐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角色转变,其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遭受了来自一些西方媒体的攻击和偏见。然而,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不掩饰、不回避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国际舆论氛围发生改变,令诸多对华的偏见和谣言不攻自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国际汉学中的"误读"是外国汉学家接触中国文化时不可避免的。"误读"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它的出现明显受到了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及相关文论的影响。"误读"理论为我们正确对待汉学家的"误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汉学家研究中国、"误读"中国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对汉学的研究审视自身;同时,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妨成为我们自识的"镜像"。  相似文献   

14.
吉相虎 《传承》2014,(10):109-111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是目前阿拉伯世界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媒体之一,在全球传媒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该媒体2014年1-5月涉及中国"西藏问题""南海问题""单独二孩政策""新疆反恐问题"等一系列媒体文本内容,基于"半岛"电视台塑造国家形象的建议,有利于探索我国借鉴国际惯例、加强外媒记者管理等途径,把握机会,借助国外媒体,发出中国声音,树立我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不少中国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者都提到了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提倡借助具体文化资源讲述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丰富且立体的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是,叙事的主角首先是人物。忽略人物的故事,会大大降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和"趣味性"。其中,国家领导人最受媒体关注,不仅因为国家领导人是中国形象的缩影,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西方对中国的崛起感到焦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炒作"债务陷阱论",试图破坏"一带一路"合作,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中国的对外投资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发展机遇,通过贸易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多关注西方媒体对该群体形象的“他者叙述”,本研究站在“我者建构”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国际新闻媒体对外传播出的中国青年形象。通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分析《中国日报》2013—2020年中国青年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特点和话语使用策略,发现《中国日报》向国际社会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中优缺点并存、自身发展需要外界帮助的中国青年群体形象,由此揭示出了与西方学界不同的青年媒体形象,在青年形象研究中发出了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西方国家,政府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受到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影响,这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传统官方外交面临许多挑战,比如东方主义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存有深刻的文化偏见,尤其是香格里拉神话对我国的涉藏宣传构成极大障碍,加之达赖集团已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影响西方公众,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将涉藏宣传有效地整合到公共外交之中,为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的独立性,避免"自我东方化"的陷阱,在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兼用日益壮大的新兴媒体,积极开展议会外交、媒体外交,在交流中增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权,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