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有三方面内容:"历史脐带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虚构史",作者将历史的虚构性合法化、常态化,从而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必然规律性与崇高性;"古今一是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以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来统领历史,使历史故事充满现代性;"历史导向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者将一种现代批评观念用福柯式的思想史体察方式纳入到历史故事的写作当中去,使文本中充满了现代批判意识,政治与权力对人性与自由的压制和戕害成为批判的重心。  相似文献   

2.
德国学者本雅明主张打破当下的历史连续性,重新揭示历史的内在意义,但由于他没有真正回到现实历史的内在性,所以,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批判.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对恶的历史连续性所展开的批判,但放弃了本雅明的理论天真,回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真实自然,于是,自然成了历史救赎的现实中介.但是,自然作为中介,只有在摆脱了人本主义历史观之后,才会对历史的救赎产生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蕴含着生命政治学批判的诞生,主要体现于宗教批判的"神学治理"维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人口治理"维度,尽管马克思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与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以"生命权力的逻辑"为批判对象,而后者的批判对象则是"资本权力的逻辑"。如果说福柯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以"权力"为中心,那么"权力的形成"则是马克思生命政治学批判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权力、资本和生产"构成了马克思权力谱系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权力和资本构成了资本主义的资本权力逻辑;而权力和生产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权力逻辑。据此,在福柯与马克思理论传承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是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奠基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内在关联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批判理论在当代生命政治学谱系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在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长点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权力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奎  刘芳 《前沿》2013,(3):63-66
作为现当代最具原创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福柯以其极具颠覆性的权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他对相关学科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本文分析了福柯权力概念中体现出的弥散性、结构性、生产性和技术性特征,探讨了福柯理论独特的权力观、知识观、时空观和历史观,比较了其与韦伯、涂尔干、马克思等人的经典研究,反思了福柯哲学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翟传鹏 《求索》2012,(5):120-122
《白银时代》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以未来虚拟世界来结构故事、表达情感,并将历史与现实的因子融入到未来场景,反思与批判意义凸显。王小波借鉴福柯"全景敞式"监狱的理念来建构未来场景,探讨的是权力话语如何从三个层面上对个体进行规训与惩罚的过程。通过对权力话语的批判、反讽与解构,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也同时得到了凸显与张扬。  相似文献   

6.
威尔海姆·海因里希·里尔是19世纪德国颇有影响的学者,文化民族学的代表.在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发生分裂与解体、理性社会倡导个人自由和解放、社会革命时时"威胁"现存政权的时代,里尔提出了调和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政策".他依据"自然演进的历史观",在"地域-伦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表达他对道德政治的看法.他的"道德政策"就是要把传统的家庭、乡镇和社团等自然发展的社会组织纳入现代社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消解现代社会的种种紧张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德勒兹认为欲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解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是革命主力军的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猛烈批判,并试图找到通向幸福社会的道路。深刻剖析和正确评价德勒兹的社会历史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社会历史观,也有助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8.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10)
在马克思的思想史上,黑格尔的影响地位不可动摇。黑格尔建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绝对精神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早期马克思影响深远,但随着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马克思逐渐对"个人"应有的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思想,他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黑格尔个人观的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10.
刘鑫 《求索》2012,(5):125-127
福柯的主体批判理论、作者理论、文学观念都是其思维形式的重要组成,然而其跳跃的书写思维使学界对这些理论观念的疏通往往一筹莫展,探究其内在关联便成为福柯研究的必由之途。福柯的主体理论表明人是理性知识型的构造,会随着知识型的断裂而消亡。就书写活动来看,主体的消亡就是"作者之死"。"作者之死"表现为作者概念在话语传播中的消失,从而显现出没有主体统辖的文学书写的开放性功能。这样福柯的主体批判理论,经由书写活动的作者功能化表述,导向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学书写观念。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中形成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其虚无主义本质的伎俩,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露其真实面目;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资产阶级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的做法,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来创造。列宁这一思想对当前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暴力社会学思想是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顽疾——暴力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福柯看来,暴力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依赖于权力的理性、目的和具体情境中的实践。通过分析现代生命政治的理性,福柯认为生命政治是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并据此对以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之名进行屠戮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感的断裂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蔓延的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基本历史知识模糊;记忆和追寻历史的意识薄弱;历史责任感缺乏。如何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当今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雒新艳 《求索》2013,(11):80-82,18
依据不同思维路径和理论构建方式,历史观经历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历史观主张历史是客体不断向主体展示自身、主体则不断规范引导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具有连续性、总体性和方向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围绕人的物质资料生产,借助社会矛盾运动构建起历史与逻辑双向互动的总体性过程。以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现代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偶然性特征,主张现实个人主体的碎片性、孤立性与个体原子性,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整体主义视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生态后果。为此,只有在正视个体现实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调整克服个体间的孤立性与碎片性特质,重建社会个体间的真实性社会联系,实现历史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才能回归并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赛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马克思被伯林划入了积极自由的阵营,并受到伯林的批判。伯林批判马克思的积极自由会通向奴役和专制,"理性主义"是这种自由的形而上学基础,伯林批判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历史决定论",并将俄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恶果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由"并不是伯林意义上的"积极自由"。布伦克特对马克思的自由观进行了当代阐释,他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有三层维度、双重意蕴,其致力于促进自由的实现,是一种实质自由,这与当代的阿马蒂亚·森的实质自由观在旨趣上是一致的,本质是真实的个人自由。这种阐释深化了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装置是指向自下而上的权力生成策略及其网络,是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体化过程的批判性范畴。福柯刻意回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范式,但他对资本主义权力装置的理论分析,本质上并没有离开过生产范式。福柯关于资本主义权力装置的阐释,遵循了客观的历史逻辑,坚持了历史辩证法,为我们丰富和发展生产范式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性批判来看,无论从阐释范式的创新还是理论的实际效应看,福柯对装置的理论阐释留下了诸多缺憾:权力建构阐释上的系统性缺憾,权力批判性认知上的充分性缺憾,权力超越阐释上的主体预设缺憾。  相似文献   

18.
历史感的断裂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蔓延的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基本历史知识模糊,记忆和追寻历史的意识薄弱,历史责任感缺乏。如何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当今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是晚年恩格斯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和基本方法。在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普列汉诺夫不仅承继了晚年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而且相比第二国际理论家更显出众,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机制、能动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坚持历史观与辩证法相互联结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终归属于"他"自己的理解,故而在理论的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整理国故"运动带动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事其书的辨伪。学者们借新文化运动之风,秉承科学的批判精神,对孙子兵法一书进行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成就斐然。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发掘其时代价值与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填补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这一空白,而且对于弘扬"五四"所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