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职务犯罪日益呈现跨国化的趋势,《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出台为跨国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公约》所规定的腐败犯罪概念对我国职务犯罪的立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其在刑事管辖权和引渡制度方面的理论突破丰富了当代国际刑法学的相关理论,其建立的资产追回机制为我国打击携资外逃追回脏款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使我国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步入了与世界接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腐败犯罪的国际化促使了反腐败国际合作法律制度得以建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目前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中存在腐败犯罪法网不严、双边引渡条约数量有限、死刑不引渡立法模糊和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的立法缺失等法律障碍。对此,我国首先要严密刑法法网。其次,力争与更多的发达国家缔结双边引渡条约,从近、中、远期完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缺陷,并积极探寻引渡的替代措施。最后,在刑事诉讼法中应当确立承认与执行外国刑事判决制度。  相似文献   

3.
腐败犯罪的国际化促使国家间反腐国际合作不断深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出台填补了国际法在相关领域的空白。相比较而言,我国《引渡法》在某些方面与《反腐公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公约的各项原则和规则还需要通过国内立法加以落实。因此,建议比照《反腐公约》的规定,借鉴国际上引渡立法的先进经验,利于完善我国的引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腐败犯罪国际化的新形势,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反腐败领域同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加强了国际司法协助立法;逐步建立起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全方位围剿’体系;追回了大量腐败资金、缉捕了一些潜逃腐败分子,对腐败分子形成威慑;注重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指导思想和显著成效。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要本着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原则。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框架下,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焱 《人大研究》2005,(10):45-46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缺乏一个针对腐败犯罪国际性的预防和协调合作机制,对外逃贪官的抓捕、遣返只能采取“友好合作”的方式,根据国家之间的双边引渡条约进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诸多因素。《世界反腐败公约》的签订首次在国际层面上构建了腐败犯罪引渡的国际合作机制,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引渡的法律制度。一、一般引渡规则概述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行为。传统意义上的引渡制度来源于欧洲国家的君主之间将反对统治者的政治犯、宗教犯和逃兵相互引渡,…  相似文献   

6.
联合侦查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犯罪的重要措施,在联合侦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双重犯罪、协调行动与信息共享等原则。我国法律目前没有规定联合侦查的内容,但在实践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侦查,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联合侦查方式,建立符合新形势的惩治腐败犯罪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朱立恒 《前沿》2005,(2):144-14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治理腐败犯罪的最为完整全面而又具有广泛性的国际法律文件, 加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公约》第21条有关私营部门内的贿赂和侵吞财产犯罪的具体规定, 在比较当今世界各国有关法律的基础上, 对《公约》文本加以解读, 并与我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陈赤 《理论月刊》2010,(9):98-101
《联合国反腐公约》包含了大量的刑事司法规定,就腐败犯罪的追究程序也作出了许多规定,有些规定已经突破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范围,如我国在侦查程序的许多环节,特殊侦查手段,腐败犯罪资产追回的程序和方式,特别是在犯罪人潜逃情况下如何追回资产,证人作证方式及证人保护等方面,与公约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将根据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定的精神,针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刑诉制度进行理论探讨,以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更好的打击腐败犯罪。  相似文献   

9.
贪污腐败犯罪是全球的公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贪官携款外逃已成为腐败犯罪的一个新动向,也是当前跨国犯罪的突出问题。为惩治跨国腐败犯罪,国际社会加强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签订正是这一国际合作的法律体现。作为缔约国,中国应以《公约》为标准,对相关刑事法律进行修改与完善,以适应有效惩治腐败犯罪和追缴外逃赃款的现实需要以及进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条约法义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议题中方主席、北京大学法学院储槐植教授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有望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在中国构建一个国际反腐的合作网络。"目前,腐败呈现出有组织、跨国化的新趋势。因此,提高反腐成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决不能过高地估计国际合作的作用。在开展反腐败斗争中也不能过于盲目乐观。首先贪官外逃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被动,等贪官出逃后再抓回来,又无形中加大了反腐败的成本。由于国际通行的“死刑不引渡”原则和“双重归罪”原则等,都给引渡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引渡…  相似文献   

11.
追回转移国外的犯罪资产。是国际法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国际司法合作制度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结合《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关条款的规定,分析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司法协助法规则,研究追回资产国际立法初步确立的一整套原则、制度、规则和规范。探讨追回资产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腐败犯罪立法上体现出犯罪圈宽泛、刑事责任规定妥当及立法技术科学与成熟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腐败犯罪的规定在立法模式上有明显的“不严而厉”的倾向,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与遏制犯罪的效果——立法思想和立法结果都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克服现行刑法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国际义务,我国腐败犯罪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及法定刑都有必要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虽然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但如何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与该公约相衔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关于私营部门内腐败犯罪的规定,从私营部门内贿赂犯罪到侵财犯罪,将其与我国刑法现行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我国立法上的完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闻闪回     
《观察与思考》2006,(21):10-11
国际反贪局联合会正式成立 10月25日,世界上首个以各国反贪机构为成员的国际组织——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在河北香河正式成立,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当选第—届联合会主席。在此间举行的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来自137个国家和地区及12个国际组织的近千名代表,就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如何更好地促进《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实施进行了专题发言。大会通过了《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章程》并共同签署了大会决议,选举产生了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的领导机构,并确定了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今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个反腐败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将于12月9日~11日在墨西哥梅里达举行公开签署仪式。安南秘书长说,公约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打击腐败的坚定决心,并  相似文献   

16.
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个反腐败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将于12月9日至11日在墨西哥梅里达举行公开签署仪式。安南秘书长说,公约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打击腐败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7.
腐败犯罪作为一种残损政府公信、破坏民主体制和价值现、具有巨大社会危害性的财产性犯罪,已经发展到匡际领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作为第一项全球性的反腐败法律文书,确定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些规定还不能满足公约的要求,经常在国际反腐败合作中受到阻挠,缺乏相应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就是问题之一.如何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规定做出修改,以便更好地打击腐败犯罪、追回转移国外的腐败所得资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旨在针对我国贪官外遮以及转移资产到境外的问题,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加以分析,从而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创造》2013,(7):11-13,16,17,52,53,88,89
时政·资讯数字36个我国利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平台开展反腐败追逃追赃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与49个国家签订民、刑事司法协助类条约,与36个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  相似文献   

19.
遏制贪官携款外逃已成为反腐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球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对我国腐败分子外逃行为起到震慑作用。我国应尽快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腐败犯罪构成要件 ,在立法层面加强公务员管理制度以预防职务犯罪 ,建立《公约》框架下的引渡贪官和追缴机制。  相似文献   

20.
跨国有组织犯罪破坏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侵犯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要有效打击这种犯罪,国际合作是基石和应最优先考虑的途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各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有力工具和在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