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显绩和潜绩相结合,显潜并重。考核干部政绩时,显绩易发现,潜绩难量化。关键在于既要看“硬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看潜在贡献,潜显并重,不可偏废。对一些在任期内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甚至不顾实际承受能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搞“门面工程”政绩的干部,不能视为政绩突出的干部。而对既考虑近期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并为长期发展积蓄后劲,打牢基础的干部,虽近期显绩不如别人突出,但应视为工作扎实,有远见,要充分肯定其成绩。这样才能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政绩,又激发干部从长远发展考虑问题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历史经验证明,能不能选准人、用好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考核干部的政绩,以实实在在、群众公认的政绩选人用人。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以正确的干部政绩来选准人、用好人,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如何考核干部政绩,对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客观上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坚持做到“五看、五结合、五区分”来考核干部的政绩。“五看”:一是既看经济增长这个核心指标,又要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二是既看经济综合指标,又要看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三是既看反映经  相似文献   

3.
政绩≠GDP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率先超越传统GDP指标 在考核干部方面,湖南省酝酿出台新标准,树立新的政绩观,科学衡量政绩,改进经济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办法,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新标准淡化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看社会进步;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硬环境的加强,又看软环境的改善;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经济社  相似文献   

4.
中央强调正确的政绩观,首要前提是要发展、讲政绩。如果离开了要发展、讲政绩这个问题来说正确的政绩观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求大家要有政绩,要讲政绩;不做事,不谈政绩,就不可能有政绩,更谈不上有正确的政绩观。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创造政绩?怎样检验政绩?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央强调的政绩是全面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民群众拥护的政绩。所谓全面,就是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变化;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可持续的发展;既看经济总量增长,又看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看改革开放,又看社会稳定;既看“显性政绩”,又看“潜在政绩”。所谓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而不是摆花架子、做表  相似文献   

5.
朱成君 《新东方》2004,(1):79-81
在考核干部方面,湖南省酝酿出台新标准,树立新的政绩观,科学衡量政绩,改进经济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办法,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新标准淡化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看社会进步;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  相似文献   

6.
“政绩成本”这一概念有望成为近期的一个热词。“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将有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新闻以及评论比较正式的阐述是:“考核不仅看领导干部取得的政绩,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以切实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相似文献   

7.
胡伟林 《湖湘论坛》2003,16(4):89-89
考评干部政绩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片面强调工作政绩 ,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 ;只重视经济指标 ,不看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只看明显的、近期的成绩 ,忽视不明显的或长远的成绩 ;单纯以政绩论“英雄” ,不看取得政绩的过程、手段、基础和条件 ;过分夸大个人的成绩 ,不看领导班子整体的作用等。由于存在上述片面性 ,所以不能对一个干部作出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就有违考绩的初衷 ,不仅给党的干部工作带来损害 ,并且对干部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要正确地考评和认定领导干部的政绩 ,为培养选拔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坚持用…  相似文献   

8.
7月5日召开的海南生态省建设暨海南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海南省将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把环保指标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标准。此举相当于对领导干部加上“生态审计”这一票。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当回事。海南的生态省建设虽已有7年时间,但我们必须看到,环保基础设施依然严重滞后,领导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仍较普遍。而以往在对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上,往往存在重经济处罚,轻纪…  相似文献   

9.
群众评价干部和组织考核干部,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然而,政绩有优劣之分,真假之别,潜显之辨。必须逐步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考核评价政绩体系,并宜从以下三种观点来看待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在突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应按照德、能、勤、绩、廉, 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用  相似文献   

10.
说政绩     
政绩是我们党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一个干部不能不看政绩,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热衷于政绩上造假以骗取荣誉或谋求升迁。最常见的有“假政绩”和“黑政绩”。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对干部“政绩”的理解和看法不尽一致,流行着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说法,究竟此说是耶、非耶?有必要作一辨析。问题还得从“政绩”说起。纵观历史,重视政绩并考核政绩,通过“考名责实”来监督、评价和使用干部,是历代吏治的通行做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记载,意思是每3年对官吏的实绩进行一次考核,经过3次这样的考核,评价其为政的昏暗与清明,决定其进退和升降。宋代思想家、文学家苏辙,也有“考绩进秩,吏之常法”的论述。新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一、重理论,轻实际。教师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弊端仍是理论脱离实际。既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又脱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教学中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以考分高低论好坏的情况还相当严重,走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死胡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虽“强”,但实践能力差,不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规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将资源和环境管理好;将资源和环境作为重要手段用以管理好社会经济。在当前情况下,北京加强资源环境规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效率还较低。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轻资源环境的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二是北京资源环境市情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政绩成本”一词近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交圾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见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但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创造者不说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子孙万代的;“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如果仅仅是经济意义也就是钱财问题,那还好计量,但“代价”这个事不像有的“环境破坏”那样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政绩考核的重要改革举措首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个“评官”的办法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在整个中国,“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悄然变化。政绩考核开始走出“惟GDP”窠臼,民意调查开始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三个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政理念的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基础。当前,树立正确的政绩,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思考之一:为官应当修德,执政应重德。作为领导干部,欲创政绩,先政德。应该说,政德是领导能力中的础要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当,重政绩轻政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会出现沽名钓誉的“形政绩”、“数字政绩”、“畸形政绩”?到底是政绩道德修养不够。在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追求绩、创造政绩,必然会违背党和人民意愿,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热于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代表所提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督办等环节不到位的问题已逐步显现出来:办理制度不完善,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对代表建议存在“重答复轻办理”或“重办理轻落实”的问题,少数单位对办理工作不够重视,敷衍了事:个别承办单位对不能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梁胜利 《当代广西》2004,(18):28-28,32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怕“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需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办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成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差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受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连“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了  相似文献   

19.
政绩本来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陷入了“政绩误区”,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政绩成本意识的缺失及其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干部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时,如果缺失了政绩成本意识,缺少成本指标,就会使政绩评价的偏差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剖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危害之后,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成本入手看政绩,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科学决策,坚决反对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干部个人利益实现的“政绩工程”;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重塑政绩评价的价值标准,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