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澄清了许多理论是非,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而且也深化了对真理标准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又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 一、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它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才能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基本实践是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这个历史特点和要求,是社会实践向实践标准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社会实践观的新视角表现为:把社会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把握时代的脉搏,牢牢抓住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在发展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他在认识观上的新视角表现为:把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反对教条主义结合起来;把真理标准的讨论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且写入党章;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他“求”是的新视角主要有:通过试、闯“求”是;通过总结经验以“求”是;通过改正错误以“求”是;通过解放思想以“求”是。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理论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著名论断,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始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它决非是一般意义上对实践标准的重申和贯彻,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创造性发展。 一 实践标准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与三个标准的提出有着密切联系,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那么,这三者的关系怎样?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本文拟从两个侧面加以分析。 一、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 实践标准主要是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杨艳春 《求实》2008,1(1):33-36
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效率是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效率标准是检验生产力和社会有机体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伦理价值基点,二者不仅是影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是检验社会有机体是否协调发展的晴雨表;它们的矛盾张力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支点,更是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原则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澄清了是非,在改革和发展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标准,即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增强综合国力的标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本文拟就深化企业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甲:我们最近开了几次会,讨论“生产力标准”,但大家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不太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乙:首先,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哲学理论上弄清楚什么叫“生产力标准”。简单地说,它是指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甲:这好懂。但是,为什么对它使用“标准”这个词呢?乙:在二十多年前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人们把实践称为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本来,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和当时所讲“实践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意思的不…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这一著名论断,向人们指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关键在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  相似文献   

9.
在斯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性,用实践标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他完全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充分依靠亿万中国人的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衡量事物的标准有许多,其中生产力标准、阶级标准和实践标准与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密切。在"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标准盛行神州;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轰动世界;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标准则深入人心。本文就生产力、阶级、实践这三个标准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生产力标准、阶级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内涵(一)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与否的标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培养大学生社区服务意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应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参与服务社区实践创造条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服务实践考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本文就三个标准的辩证统一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之所以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 ,在于它是反思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是评价活动准确化乃至科学化的先在前提和客观基础 ,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客观要求。实现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必须以客观现实的合规律的发展为客观基础 ,必须以主体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和本质力量为主体根据 ,必须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历史尺度。评价标准的客观化是伴随着人的发展和人的创价实践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传承发展,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的探索积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人民中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不仅体现在思想的方方面面,而且是理解践行思想的关键。作为开放发展的理论框架,其基本架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三"感"的主观评价标准、三对关系的再梳理和社会建设原则方法上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的整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这是“…  相似文献   

16.
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追求的首要的价值目标。因此,作为物质文明的主要体现者的社会生产力就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尺度,也成了检验我们的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然而,社会文明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文明,还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因此,讨论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检验社会实践成败得失的标准,就不能只讲生产力标准,而必须同时讲政治标准、精神文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9,(11)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和新时代继续推进应遵循的标准。生态环境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当代社会的现实实践问题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最后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问题的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发展与运用都建立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体现着实践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观点。一是以“实践第一”观点为基础,突出“解放思想”,在全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肯定认识或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实现其现实价值;三是把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倡导适度的“闯”和“冒”的精神,追求“实践第一”观点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统一的最佳境界;四是坚持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在高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将之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得力量,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7页),人们从事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主体的特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实现主体的利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推动下,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它就必然会以强大的力量、稳定的倾向促使社会道德按照经济关系的要求(实质上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发生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年来,人们正确地选择和践行了告别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历史发展道路,即生产力的发展道路,并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面前,如何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力标准与随之而来的评价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之间的根本性统一关系,从而把以人民利益为重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无疑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检验改革开放实践的综合标准,即著名的“三个有利于”论断:“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发展内涵角度看,这也是邓小平对社会发展思想的精辟概括,体现了他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本文试图从“三个有利于”为切入点,以发展本身的内涵为视角,对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作一分析。一、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