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并出现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东盟加快了自身区域一体化步伐,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迅速兴起,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不断涌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它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区内贸易的扩大,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增强,以及对区内外投资的吸引。  相似文献   

2.
地区一体化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有关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拉丁美洲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一体化实践的地区,其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现出本地区的特色, 呈现出多层一体化的特殊发展模式。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既有一体化理论,因国家同质性程度较 高,不能充分解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拉美一体化发展进程。拉丁美洲国家的内在属性,尤其是 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多层一体化发展模式而非欧洲整体一体化发 展模式。拉美一体化实践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4年来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出于经济原因,1996年1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提出迅速实现经济一体化。俄罗斯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居主导地位,它把发展独联体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和合作看作稳定各国经济形势和走出危机的重要手段,并积极主张和推进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王南 《亚非纵横》2012,(3):1-6,59,61
非洲一体化问题不仅事关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及相互关系的演变,也会在相当程度上作用于非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一体化在组织保障、经济合作、冲突管理和共同外交等方面继续取得了进展,但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包括若干重要的现实挑战。本文列举了非洲一体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就相关原因、后果和影响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铁军 《东南亚》2009,(1):47-51
边境合作与沿海开放不同,必须采取紧密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遵循地缘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改变传统的边境合作发展模式。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合作必须从竞争性对外开放向互利共赢性对外开放转变;从单方的自我开放向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开放转变;从贸易驱动型的边境合作向投资驱动型边境合作转变;从主要依赖有形产品贸易向主要依赖无形的服务贸易转变:从传统产业间的贸易合作向产业内的生产性合作转变。  相似文献   

6.
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是国家间一体化理论的主流,两大学派之争贯穿着整个国际一体化实践与研究的历史,至今未休。虽然两大阵营都承认对方有合理的一面,自身存在某些局限甚至缺陷,各自都只是关于国家间一体化不同视角的描述和解释,但少有学者尝试将二者进行整合。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上述两大理论,构建可解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国家间一体化的一般理论。本文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国家间一体化,如何测度国家间一体化,明确地将其等同于国家主权让渡与汇集。其次,本文基于主权让渡和红利预期的权衡假设,借鉴国家建构理论的思路,构建了国家间一体化两阶段重复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家间主权汇聚与让渡的动力和条件,以及一体化演进/退化的反馈机理。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构建的国家间一体化博弈模型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尝试一体化的地区。中国学术界目前对拉美一体化起步早却成效微的原因尚未形成共识。由于目前参与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因此,人们在解释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驱动因素时往往囿于国家范畴,无法摆脱"国家中心主义"的影响,忽视对一体化的深层次驱动因素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拉美一体化驱动因素的历史考察,找出拉美一体化不成功的真正原因。本文结论是跨国生产资本形成问题导致了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世界各国,特别是同一地区内的国家,为应对时代的挑战,并在新世纪谋求最有利的地位,积极寻求和平、发展与合作,加速了地区合作的步伐。南亚七国在地理上相对独立,作为“地区”(region)的概念具有地缘上的独立性和当然性。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因素,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地区认同缺失,地区合作进展缓慢,南亚地区主义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两大趋势给东亚提出了两大问题,这与东亚金融危机一起加快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雏形——“10+3”机制的产生。作为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唯一主渠道,“10+3”机制适合东亚的特点,推动了东亚合作的进程,为地区一体化确立了框架;并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松散性、高起点性等特征;为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应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机制、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增强东亚地区互信等措施。“10+3”机制是区域合作新框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H—P滤波法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波动进行周期性分析后发现,东南亚8个国家在1980~2008年间的经济波动基本上具有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从东南亚国家总体上看,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东南亚国家总体的经济波动幅度、提高东南亚国家总体的低谷值,推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