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伸出援手,大批物资陆续运抵中国,飞行员和军事顾问迅速赴华参战。5000多名苏联人奋勇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后期,苏联果断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互  相似文献   

2.
张梅 《世纪桥》2009,(16):31-32
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了中国人民无私的援助,其中包括向中国革命阵营派遣军事顾问。据苏联学者统计,这个时期苏联共向中国派遣了135名军事顾问。  相似文献   

3.
吴珏 《湘潮》2012,(10):51-56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5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人称“延安五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和吴玉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并在南京、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中,先后有超过700名的苏联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参战,其中包括航空机械师共有200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自由与独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苏联派往中国的志愿飞行员都是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他们中许多人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他们中有: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С.И.格利采维夫、С.Л.苏普伦、Г.П.克拉夫琴科,以及一次获得“苏联英  相似文献   

5.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说:“看来,关于海军提出的核潜艇的请求可以撤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毛泽东的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为这句话作了这样一条注释:1958年6月28日.中国方面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意见.向苏联提出为发展中国海军核潜艇提供技术援助的要求。同年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转达了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苏联同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核潜艇舰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长达8年的抗战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外国军事顾问的参与。德、苏、美等已经或即将成为交战国的军事顾问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帮助中国反击侵华日军,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罕见的现象。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最早帮助中国抗战的不是苏联人,也不是美国人,恰恰是即将与日本结盟的德国人。《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军事顾问》分析了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正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但不能忘记的是在抗日战争几个国家对中国施以援助。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4年,中国政府向美、苏、英等国所借的外债总计分别约为10.478亿美元、2.5亿美元、1亿美元。这些贷款,对于当时极度艰难的中国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支援。一、苏联对中国的援助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政府严厉谴责日本侵略,并对中国抗战表示同情与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苏联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在外交和道义上对我国抗日战争的极大支持。苏联还从物质上支援我国抗战。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年,就向我国提供四点五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再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1.
同“九一八”事变一样,卢沟桥事变也是日军精心策划出来的。 1937年 7月 7日夜,驻北平丰台的日军以一名士兵 失踪”为由,要求进 “入宛平城搜查。随后,日军在交涉中改变了理由———在日军“军事演习”中,有中国士兵对日军进行所谓 “非法射击”,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宛平城。改变的原因是,“失踪”的士兵归队了。这个无理要求在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日本侵略军突然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的日军及战后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日本学者,都认为是中国军队打响了第一枪,造成了事变的发生。对此,一位中…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对日抗战的指导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这条抗战路线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形成,并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考察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都是有意义的。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迅速地制定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60年,半个多世纪。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60年前的那场灾难会永远刻在心上;60年前的那场胜利令我们世代激动。勿忘历史! 勿忘国耻!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事端,炮击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我当地驻军奋起抗击。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捐弃前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长幼,为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5周年。75年前的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75年风雨,75年沧桑,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岁月的更替无法冲淡中国人民对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殊死斗争的印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翻开中国历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长达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每当我想起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眼前就会浮现当年祖国大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如何在有利于苏联的前提下贯彻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共领导人斯大林一直有着种种担忧。1937年11月,王明被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派回中国。这位“钦差大臣”自恃有强硬的国际背景,根本不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放在眼里,在主持长江局工作期间,王明目空一切,屡屡违反组织原则,擅自发号施令,公然与中共中央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按语     
<正>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抵抗日寇侵略的伟大开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铭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英勇奋战的不朽功勋,我们组织了本期抗日战争研究专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抗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并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人对战争最深刻的记忆,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抗日战争。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受损最重、牺牲最多的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一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一一被侵略战争洗劫。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  相似文献   

18.
一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附属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矛头直指苏联和各国共产党。苏联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采取谨慎态度,竭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苏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炮轰卢沟桥、宛平城,疯狂地向我方阵地冲击。驻守在这里的29军官兵奋起抗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立即投入了支援卢沟桥抗战的斗争。北平的广大青年,满腔热血,在这抗战的最初日子里,也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自青年时期起,直至1942年病故四川江津,虽命运坎坷,道路曲折,但无时无刻不热爱祖国,反对外国侵略,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前嫌,积极宣传全民族抗战思想,投身抗战洪流,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 出狱伊始 投入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和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