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半年来,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铁腕治污护卫首都碧水蓝天的法律遵循。近两年雾霾不时笼罩京城,空气污染已经成了人们每日关注的焦点,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任廷涅 《当代贵州》2013,(34):52-53
2013年11月9-12日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了改革新愿景。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会还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法治,不仅仅只有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而且包含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内容。应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有效司法和全面普法来实现环境法治的完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陈添 《前线》2023,(12):68-7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将深化改革作为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的关键一招,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首善标准,完善体制机制,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多元参与治理格局,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探索形成了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任磊 《当代贵州》2014,(31):56-57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文明,生态保护检察的重点是保护。"检察督促令"成为检察机关履行生态保护职能的重要载体,为检察机关生态保护工作开辟了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文明,生态保护检察的重点是保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及改革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法》存在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性、法律的规范功能与作用发挥不足和缺乏法治理念等主要问题,应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赋予《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律的地位;确立科学的立法目的、任务和原则;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完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依法保护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7.
池州市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是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主要模式。加快工业生态转型、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城镇建设、加快生态富民工程是生态示范区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实践为正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对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胡雪峰 《前线》2023,(12):34-38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市委深改委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做好首都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党委对改革工作领导,聚焦接诉即办、减量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两区”建设、城市更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制约首都超大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未来,将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推进经济、民生、法治、生态、党建等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宁夏经济发展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在生态保护制度构建中,引入第三方——环境保护NGO,政府、NGO、市场三者耦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在环境保护时出现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1.
盛辉 《求实》2017,(9):4-13
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国内生态环境,习近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论述,从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四重维度,即:重塑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二维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谱写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倡导绿色发展的生态新理念;提出红线思维与法治意识的生态安全观。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黄卫 《前线》2009,(7):22-23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重,继承和发展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丰富“绿色遗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道建设等诸多措施,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以来,福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广大农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福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发挥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乡镇企业应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入手,同时要综合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系、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加强法治化建设、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等手段。  相似文献   

15.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此,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必须与新时代党中央和青海省委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相一致,在将来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中,应当着重处理好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妥善处理好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与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其二,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应当在遵循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立足于青海的特殊省情;其三,完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污染问题的原因,文章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创建生态示范村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奋斗》2013,(5):4-5
正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全省环境保护系统要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做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一、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党员》2013,(12):3-3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重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领域的全新词汇,其关键是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并通过合理定价反映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使市场同样在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环保部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有望于2014年年底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明 《学习论坛》2009,(1):39-44
环境问题正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未来几十年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将十分繁重.未来中长期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政策,应建立有效的环保投入预算保障机制,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与财力相匹配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机制;建立健全环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强企业的环保投入责任;进一步完善多方参与机制,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