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07,(12):112-113
许多人都有过情绪低落、不愿运动、易疲劳、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经历,虽然身体感觉明显不舒服,可到医院经过各项检查后却一点问题都没有。医学上将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  相似文献   

2.
近来关于“畸形消费”的报道很引人注目,许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其实仔细想想,这种现象早就存在,只不过不叫“畸形消费”而叫“高消费”罢了。把“高”换成“畸形”,虽然仅增加了一个字,却表明人们对这种“消费”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了。按词典上解释,“畸形”就是指“生物的整个机体或某一部分发育异常”,或者是“事物发展不均衡、不正常”。那么“畸形消费”存在哪些“不均衡”和“不正常”呢﹖一是个人收入与吃喝穿戴“不正常”。有些干部,每个月只有一、两千元的工资,可是你看他,几乎每天都抽一包二、三十元的名烟,经常去吃上千元一桌…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是一个医学术语,指虽然身体有种种不适,但到医院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状态。医学界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临界状态,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会走向不健康。其实,不仅人们的身体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思想上也有可能表现出“亚健康”的症状,如不加警惕和重视,任其发展,很可能会由“亚  相似文献   

4.
一位战士说“王老师教我们生吃大蒜和干酵母粉,帮助我们有效维持体能,渡过了营养关。” 这位被战士们称作“王老师”的王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在地震灾区,她的身份是空军部队的“特聘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5.
李乃全 《先锋队》2010,(1):23-23
我们说“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处于正常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点:从临床上看,说其有病,检查结果却没事,生理指标无异常改变;说其没病,却整天不舒服,总显得身心憔悴。这种状态如果不引起重视和加以调养,就会诱发各种疾病。所谓“亚腐败”,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认为,它是指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为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医疗“红包”现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岷 《发展论坛》2001,(7):62-62
病人给医生送“红包”,医生收受“红包”,这种现象在医疗活动中长期存在,虽经多种措施整治,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好转,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和杜绝,成为医疗系统的一个顽疾。而且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医院分配制度的改革,医疗中发生的“红包”也有了新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找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前,病人的医疗费用大多是由公费承担。病人给医生送“红包”,其目的是想得到医生的细心治疗,或得到特殊的照顾。病人应交的医疗费用照样交纳,医院的收入并不因“红包”而受到影响。所以,一般将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7.
廖建江 《实践》2006,(4):47-47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身体虽有种种不适,但经医院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身体状况。人一旦生病, 看上去为突发,其实都有一个由“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生病”的渐变过程。因而,专家提醒人们要注意“亚健康”状态,防“患”于未然。保持人的身体健康是这样,保持思想上的健康更是如此。平常,我们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身体虽有种种不适,但经医院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身体状况。其实人的生病,都是一个由“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生病”的渐变过程。因此,专家提醒人们要注意“亚健康”状态,防“患”于未然。保持人的身体健康是这样,保持思想上的健康更是如此。我们常常为一些“好党员”、“好干部”的腐败堕落而震惊,但细查原因,便不难发现其思想演变的轨迹也是从“健康”演变为不易察觉的“亚健康”,最后过了突变的“临界点”,于是“病来如山倒”。通常,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9.
没有病就是健康 当不断出现失眠、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并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你可能已进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亚健康”可以间断或持续地出现,但通过科学调理,又可明显消失,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是确保医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三个意识”,做好“三个结合”。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面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面对加入WTO后深层次、宽领域的开放,面对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强化“三个意识”。第一,强化主动意识。观念要转变,思想要更…  相似文献   

12.
我叫白云洁,是北京世纪坛医院一名普通护士。伴随着我们祖国60华诞,我有幸登上“健康快车”,前往内蒙古乌兰浩特。“健康快车”是我国唯一建在火车上的眼科医院,沿着铁道线,常年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送去手术治疗。这辆列车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生活的家。  相似文献   

13.
“是‘健康工程’帮我解除了病痛,如果不是学校每年组织我们进行体检,如果不是医院大夫的及时诊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这些教职员工的关心。也感谢学校党委近年来开展的‘健康工程’。”这是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叶丽雯老师的肺腑之言。在前不久学校进行的例行体检中,叶老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由于及时住院治疗,如今叶老师又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叶老师所说的“健康工程”就是天津财经大学党委实施的“凝聚力工程”中的一项子工程。  相似文献   

14.
值得注意的领导者『搞平衡』现象□彦页“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均衡观念开始渗入许多领导决策之中,领导者“搞平衡”现象在不少地区和部门表现比较突出,甚或有愈演愈烈之势。形形式式的“搞平衡”任用干部“搞平衡”。某局老王与老张同为人秘科副科...  相似文献   

15.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以后,我们在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扩大交往、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随之涌入,向我们袭来,如一次次洪峰,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地、猛烈地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大堤。实践证明,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思想的大堤是牢固的、坚不可破的,是能够承受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防洪堤”根基不牢,或多年“失修”,或没有加高、加固,或不注意经常性的“巡堤”和查险、排险,因而,当“洪水”来临后,经不住冲刷和浸泡,“管涌”不断出现,“漫堤”、“溃堤”等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6.
“洗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细节;“洗心”是人生历程中须臾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刻意“洗脸”,美化“脸”,而不重视’“洗心”。有了缺点错误,他们“半露心曲半隐藏”,只讲别人知道的,不敢敞开心扉,从内心深处挖掘根源,不能从根本问题上总结经验教训。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常“洗脸”,更要在“洗心”上下功夫,增强思想上的抵御能力。 有的人认为,心灵深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洗心不洗心谁能知道。其实“心”能支配行动,…  相似文献   

17.
吴作明 《新长征》2010,(4):64-64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中间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有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60%;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桥梁、过渡。  相似文献   

18.
苑诗平 《党课》2010,(23):126-126
在基层工作中,着眼长远、注重全面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好做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虽然也知道抓基层应该抓全面,可自觉不自觉就变成了突出抓特色、抓强项,搞“单打一”“一招鲜”,制约和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最近忙什么?”“瞎忙!”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寒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在“瞎忙”,且多为办公室人群。长期陷入这种“瞎忙”的状态,易导致职业倦息。避免成为“瞎忙族”,  相似文献   

20.
周村的年轻人就业存在四种类型,即白领型就业、老板型就业、清闲型就业和蓝领型就业。该村年轻人就业的“下流化”是指年轻人群体在就业上存在一种明显的不充分状态,主要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使用的不充分,这种不充分状态是年轻人群体的自主选择。造成这种“下流化”的关键因素在于社会压力的匮乏,它必须放置到当地的地租经济形态及其形塑的“半工半租”的家计模式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