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向我诉苦,说他的那位"混蛋"上司千方百计地挤对他。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这位朋友机敏多才,而且性情刚烈,生就一把刀子嘴,上司既然少才缺德,不怕他、恨他才怪呢。为他颇感不平之后,却突然想到,照他的个性发展下去,于组织、于他人、于自己、于事业都没啥好处,遇上个跟他过不去的上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位读研究生的朋友,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总觉得上司对他有偏见,与他过不去,他自认为干得较好的工作,上司也能挑出毛病来。另一方面.他觉得上司管理水平差,瞎指挥,心里很不服气。由于与领导相处得不好.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很苦恼。怎样才能减轻这种心理压力呢?我认为,作为下级,在认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要排除一些心理障碍。如果我们把干群关系比作船长和船员的关系,那么这个船长是需要有一定的权威的,否则就像大船没有舵一样。我想,作为下级应该维护领导的权威,尊重领导。当然,尊重主要体现在工作…  相似文献   

3.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有很多良友.胜过有很多财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如果跟朋友在一起时.没有积极健康、快乐向上的感觉.而是焦虑、压力、担心和害怕.那么这份友情很可能已经变了味.这个朋友很可能就是有毒的。  相似文献   

4.
本能与本事     
庄雅婷 《求贤》2011,(12):28-28
近日,在书上读到一句颇有哲理的语句: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把本能当做了本事: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单位的头,他的下属都说他做事霸道.十分专横。一次,我把这个信息反馈给他,他却笑着说:你不懂,这不叫专横,是工作有魄力!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1994,(1)
彭德怀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常常“鞭策自己,手中有了故但决不要腐化.”他给自己提出了拒腐防变的“三诀”: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捎回去.彭老总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最反对奢侈生活和摆阔气,从不搞特殊化,处处想到的是人民.他常常对自己的侄儿、侄女说:“我们现在比起过去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要和过去比.”现在,我便广冬天有暖气,洗澡还生个热火炉,象我们这样的生活,全国人民要50年以后才有哩。”他家人口多…  相似文献   

6.
有权不谋私     
《党课》2012,(11):77-77
我国古代有不少清官,虽然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却能够克己奉公.不以权谋私,值得称颂。 不为朋友谋。东汉扶风人苏章在任冀州刺史时,他的一个朋友在冀州所辖的清河郡做太守,无恶不作,老百姓联名上书要求查处。一天,苏章在自己的住处备了酒宴招待他。朋友见苏章不提自己的事,还设宴款待,觉得自己不会被查究了,高兴地对苏章说:“别人有一重天,你老兄为我上司,诸事担待,我独独有两重天了。”苏章却直率地告诉他:“今天晚上我请你喝酒,是咱俩的私人交情;明天大堂之上,  相似文献   

7.
刘福奎 《求贤》2007,(2):32-33
人人都想成为被上司赏识的人,都想成为上司“身边”的人。殊不知,上司身边的人和被上司重用的人职场风险也最大。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有时是职场里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学会正确与上司相处,直接关系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特别是在上司身边工作,更需要学会一点与上司相处的学问和艺术。  相似文献   

8.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夫妻间的宽容,使家庭和睦;同事间的宽容,使团结增强;朋友间的宽容,使友谊长久;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宽容,使上下同心、事业兴旺。 人人都有给予别人宽容的权利,也都有享受别人宽容的权利。在宽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方面,最微妙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宽容。下属对上司的宽容很容易产生,因上司的权力常代表正确,在上司有理或无理的训斥中,唯唯诺诺的下属在垂头接受训斥时已把对上司的宽容包含其中了。可上司对下属实施宽容就艰难得多,显得极其复杂。 譬如你很有本事,办事能力很强,但日子久了,你难免会有冒犯、得罪上司的地方。比如某句话让上司听了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11,(13):125-126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评判官员政绩优劣的最为经典的概括了。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员在位的时候,有权有势,有上司保着,有下属护着,寻常百姓的命运都捏在他的手里,所以没人敢说“不”字。  相似文献   

10.
于斐 《求贤》2011,(12):50-50
在公司.我素有“老黄牛”之称。该我做的,不该我做的,都被我一个人包揽了。别人喝茶聊天时.我却忙得团团转。 因此.同事和上司虽然倚重我,但这种重视却让我喘不过气来.同事们经常动不动就丢过来一个文件夹,让我帮他们做:上司有什么事.也都是直接把材料往我桌上一放.让我抓紧时间完成。尽管颇有怨言,但我还是战战兢兢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11.
有位朋友是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大医院工作,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环境都相当不错。可是这位朋友并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很喜欢音乐,一直想成为一名音乐人,能够出一张畅销的唱片。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创作,但要完全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是被很多人羡慕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一直没能下定决心。几年前有次去他家,发现他在很用心地阅读一张体育类报纸,我知道,他平时对体育新闻很感兴趣的。不过,这次他看到我来了,抬起头提出的问题,着实令我感到好奇。他说:“如今中国无论入世还是举办大型体育活动什么的,都实行倒计时,那…  相似文献   

12.
胥健 《廉政瞭望》2007,(9):62-62
朋友问我,骂谁最有快感?我不假思索地快速回答,当然是骂领导最有快感。国人讳莫如深的事中,骂领导即列其中。对所谓上司、领导,绝大多数人是不敢  相似文献   

13.
上梁与下梁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古代政治家孟子也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的喜欢就更加厉害。”为官者的德行好比风,而部下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就向哪里倒,君明则臣直。部下主要是看上司的行为示范,如上司的身不正、行不直,话说得再好也没有人信他那一套。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每次冲锋陷阵,他总是在最前列,部下很为他担忧。他却回答说:“如果我不亲冒矢石,那么将士们又有谁会勇猛作战呢?”他能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其以身作则没有关系。隋炀帝虽文辞精美,道德仁义满嘴,却坏事干尽。…  相似文献   

14.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失踪了,他的名字和行动在人们的视野中突然消失.几个月不见踪影。他究竟去了哪里?外界的许多人,包括中共中央乃至毛泽东的敌人,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关注着他的行迹和生死命运,各自作出不同的判断。甚至有人大胆推测毛泽东已不在人间。日本驻厦门的领事寺血岛广文居然还把“死亡说”的传闻向他的上司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都知道彭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为此,彭真生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在工作上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7.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相似文献   

18.
有位朋友,事业有成,家庭圆满,房子、车子、孩子,样样让人羡慕,可他总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所以拼命工作,节假日也不肯停下来休息片刻。直到有一天病倒了,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真的已经很好了,只可惜.自己一直奔走在前往“更好”的路上.忽略了眼前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无影脚”     
《廉政瞭望》2012,(3):79-79
为啥这么瘦 老公和他一朋友都很瘦,聚餐时被问原由,朋友说:“小时候听老师说山里有很多小孩吃不饱穿不暖,从此吃饭都要省下一半捐给山里小朋友,所以没发育好。”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位朋友谈到他在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因直言不讳地提了上司的意见,不仅得罪了这位上司,同事也敬而远之。这件事使他大发感叹,发誓从此要当“老好人”,并煞有介事地总结了当“老好人”的四大好处:一曰老好人好做人,二曰老好人好相处,三曰老好人背好名,四曰老好人有好报。说完还列举了一个又一个例证。 咋一听,这位朋友的“高见”似乎不无道理。细细品味,则大不以为然。这位朋友所讲“老好人”一说,实际上就是“好人主义”的代名词。提到好人主义,其实并非是一个新鲜话题,古往今来,无论官场还是民间,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好人主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诸如“老好人”、“和事佬”、“抬轿夫”、“吹、捧、拍、抬”等等,热衷此道者甚多。甚至在我们党内组织生活中,放弃原则、相互恭维、互相“抹粉”、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最近江泽民书记在学习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