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拒绝"庸官"     
庸官与贪官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群人,很多官员就是从平庸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有些庸官的危害可能更甚于贪官。因此,必须像治贪那样治“庸”。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划入“庸”的范畴“,庸”根据其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哪些层次,对于不同程度的“庸”该如何处罚?这些应当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惟其如此,官员才会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2.
贪官腐败还有“艺术”么?有的。否则,昨天做贪官,今天被查处,岂不短命?为生存发展而“适应形势”,贪官也就讲究起“艺术”来了。先说“曲线”艺术。就是不亲手贪污受贿,而是默认、支持老婆子女去办“大事”,自己在背后暗箱操作,赃款赃物等不义之财不沾自己的手,而让老婆子女去巧取豪夺。这样,自己仍然是个“正人君子”,可以继续大作反腐倡廉报告,可以大拍胸脯赌咒发誓说自己不贪一分钱,可以在事发后推得一干二净。浙江省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就是一例。他老婆儿子出面,帮人家解决不该解决的独立融资资格问题、劣质大楼高价出售问…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海南省某单位最近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里参观,让官员们亲身“体验”一下贪官们在囹圄中生活。据说,官员们看了之后触动很大,回去后纷纷表示要洁身自好,不敢再腐败。说实话,我对这一招的效果乐观不起来。想一想这几年,每年被判刑的贪官多达万人以上,处死刑的也有数百人,连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高官都给毙了,但一些贪官们该贪照贪,该捞照捞,指望官员们到监狱里走一趟就不敢再贪,也实在小看贪官们的胆量了。贪官凭什么胆子忒大,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腐败的严重后果?非也,他们胆大妄为的根子在于我们监督上的疲软和执纪上的松弛。贪官们腐败…  相似文献   

4.
李巍 《党建》2010,(9):26-26
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一些贪官都戴着各种“红帽子”:“十佳公仆”、“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他们既贪钱、又贪誉,既受贿、又受名,既要物质的、又要精神的。笔者认为,要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尤其要警惕这类贪官。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号称“山东第一贫”的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潘广田受贿153万余元被判处无期徒刑。潘广田案发后抵触情绪很大,多次说:“比我受贿数额大的人多的是,为什么要抓我?我想不通,不想活了。”如此重量级的贪官竟然多次替自己被抓喊冤,是不是有几分荒唐?  相似文献   

6.
见诸媒体的贪官们所说的话及写下的忏悔词不乏“经典名言”,这些“名言”有的是贪官们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脱口而出的,有的是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有感而发,有的是在忏悔书中的真情流露。话语中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使人作呕,还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搞腐败“辛苦”在哪里?贪官“名言”:“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关贪官“迷信”的话题很是引人关注。据报载,原湖南省娄底市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罗子光“迷信”数字,他的前任的“坐骑”的车牌号码最后两位数是“17”,而他则强行霸占了单位里尾数为“66”的车牌号码。应该说,很多贪官都有一些个人“癖好”,但我们对于贪官的如上言行,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对于迷信活动的本质,是人们在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时的一种心理要求。贪官的如上举动,有多少人会相信是贪官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一个被认为是“迷信”的贪官丛福奎,当别人送钱给他时,他总是不要,他要人把钱作为善款捐给女大师,人们说到他时…  相似文献   

8.
反腐深入--抓大不放小 主持人:贪官最怕什么?怕纪委.最近一个消息可能会使一些贪官特别是基层的贪官害怕,就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位县一级纪委书记要到北京集中培训.这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史上的第一次.这么多县级纪委书记到北京集中培训,对于反腐败特别是基层反腐败工作有怎样的特殊义?  相似文献   

9.
出狱后,昔日市委书记捡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狱贪官的故事贪官事发、落马、“两规”、刑拘、公诉、审判……直至锒铛入狱,轰轰烈烈的激浊扬清之后,冰冷铁窗囚禁了贪官的罪恶灵魂,也满足了人们的新闻胃口,消磨了公众注意力,贪官的身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贪官结束劳改生活与囚徒身份之时,失去落马前显赫光环与落马后追逐目光,有谁会关注一个毫无新闻价值的刑满释放人员?谁又会理会那些满目疮痍的过去与悲凉凄迷的未来……贪官出狱了,他该如何收拾茫然失落的尴尬心境?他该如何洗刷耻辱的贪官印记?他该如何走过大起大落的悲喜人生?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本刊编辑部特策划出狱贪官专题系列报道,他们以什么姿态去开始人生新的旅程?让我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告诉你……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有少数贪官为了伪装自己贪婪的本来面目,逃避党纪国法的制裁,竟也学起演员的“表演术”。与演员相比,他们的表演技巧并不逊色,可谓五花八门,奇招迭出,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但假的真不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这些善于“表演”的贪官们的基本特征,尽管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能欺骗一些人,但终归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认真解读时下一些贪官的“表演术”,撕开他们的画皮,防止被其“表演术”欺骗,是当前我们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贪官的“表演术”知多少?演员表演什么样的角色,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确定,而贪官的表演则着眼…  相似文献   

11.
有人感叹:现在的干部素质太差,跟过去比差远喽!我不明白他在说什么,请其详述。他说:“你看,过去的干部不管是老虎凳、辣椒水,除被敌人致残的之外,身体和心理素质都非常好,斗志昂扬。”我有点糊涂,问:“现在呢?”“现在?”他说,“抓起来没几天,没打没骂,全完蛋了。精神崩溃、糠尿病、癌症全上来了……”我明白了,他说的是贪官。在这里,我必须阐明一个重要的界限。其一,他把入狱判刑的贪官和解放前受反动派迫害的革命志士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其二,他把惩治贪官的司法机关和国民党的监狱混为一谈,更是错误的。其三,他把革命志士坚贞不屈和贪官犯罪之后的颓废  相似文献   

12.
贪官们有不受贿的时候?有。—些贪官在特定场合不仅不收钱,而且拒贿时“声色俱厉”,显得“正气凛然”,这使他们赢得了“清廉”的美名,也为他们披上了遮蔽贪婪真面目的外衣。“什么人的钱碰都不能碰,什么人的钱可以照单全收;收钱必办事,否则会坏了‘规矩’;办不成时要退钱,否则会坏了‘名声’。”在这些贪官的内心往往盘踞着一种可怕的“另类诚信”准则,他们“信守”这些准则,腐败行为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是一个索贿受贿及拥有不明财产来源近千万元的贪官。在定远这样一个农民人均收入仅2000多元的全国重点贫困县,陈兆丰之所以贪而不倒,直至成为腐败的“大鳄”,据说与他很讲  相似文献   

13.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14.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5.
贪官之言,位高权重之时,往往是豪言壮语;组织审查之时,往往是巧言辩语;身陷囹圄之时,又住往是真言悔语。贪官之言,常为花边新闻,多为饭后谈资,然而贪官言权力、金钱亦不失有“精彩”“独到”之处。今摘录几段贪官之“精彩”语言,加以点评,让大家换个角度看看贪官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火炬20余名“群贪”被绳之以法了,这是泸州最大的一次“群贪”事件,“群贪”中,有公司级领导,有公司下属分公司经理、厂长、会计、出纳,有处长、车间主任乃至手握权力的“平头”。这伙贪官虽然编织了复杂的关系网,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泸州市和纳溪区检察干警的反贪利  相似文献   

17.
人物档案16:冯智峰,某检察院侦查一科副科长,检察系统“十优”侦查员怎么没句客套话?探心理抓软处制胜法宝小细节小波动侦破关键干上反贪这一行,与形形色色的贪官打交道,我发现,准确洞察贪官的心理,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运用得好,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与贪官的斗争中,我经常尝试先  相似文献   

18.
谁害了贪官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气习为贪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令人深思:一是混淆是非,道德低下。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那就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礼诚信”的道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 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 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 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 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 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 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 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 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习气力贫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一是混淆是非,道德滑坡。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那就一错再错,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孔诚信”的道德规范。二是纵容贪官,助纣为虐。正确的舆论应该监督、揭发贪官丑行,让贪官无处藏身,使贪官无地自容。可舆论一旦同情贪官,包庇贪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