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进行综述,包括对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研究模型、检测技术及其在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及代谢方面的变化。强调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形态、蛋白表达和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并对其在脑外伤后法医学鉴定中应用的意义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脑外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综述 ,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 ,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研究模型、检测技术 ,及其在脑外伤后一系列形态学及代谢变化。强调了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形态和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 ,并对其在脑外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织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瘤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挫伤灶周围早期反应性肿胀和增生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法医学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GFAP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尸检人脑组织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脑挫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很短时间内(小于5分钟)即可反应性肿胀和增生;随伤后经过时间延长,肿胀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脑挫伤的部位有一定关系。结论这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可能作为诊断轻度脑挫伤和判断脑挫伤早期损伤经过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时间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酸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物,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存活时间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伤后3h可见NSE和GFAP染色变化,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脑皮质内挫伤处周围神经元逐步减少,而星形胶质细胞则逐渐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后早期存活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推断脑损伤时间是法医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损伤部位常由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修复,并通过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在此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目、胞内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lyAcidichaein,GFAP)的量及其基因表达均会发生改变。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神经营养因子),并表达其受体。这些改变均与伤后时间过程有关,有可能用于推断脑损伤时间。互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分类及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多种间质细胞,被统称为神经胶质细胞(Nde),其数量多(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干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52只Wistar大白鼠针刺致脑干机械性损伤,LSAB法显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和波形蛋白阳性(VIM+)星形胶质细胞改变。结果发现,脑干损伤15分钟组GFAP+星形胶质细胞出现肿胀;1~3小时组中脑腹侧等处细胞数目增多,6小时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24~48小时组恢复正常水平,1~6小时组细胞轻度肥大,染色稍强;24~96小时组创周GFAP+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中度肥大,染色明显增强;10~15天组细胞数目、肥大和染色强度达高峰。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干除脑桥腹侧近脚间窝处外,其余部位无VIM+星形胶质细胞;脑干损伤48小时组创周出现VIM+星形胶质细胞,96小时组细胞数目、染色强度和肥大程度达高峰,10~15天组下降,胞突弯曲变细。死后脑干损伤组GFAP+星形胶质细胞无改变,创缘及创周无VIM+星形胶质细胞出现。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推断脑干损伤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胡玲  陈锐  余彬华  陈晓刚  刘敏 《法医学杂志》2009,25(5):326-328,336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脑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取出生后24h内SD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后30min和1、3、6、12、24h及3、7d组,应用ABC法检测不同时间段bFGF表达的差异。结果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有少量的bFGF蛋白表达。机械性损伤后1~3h,bFGF反应强度开始有变化,6~12h明显增强,24h达高峰,3d以后开始下降。结论机械性划痕损伤后bFGF表达与在体动物实验模型一样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仅表达时间提前,说明损伤后bFGF表达可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依据之一;体外培养细胞损伤模型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脑挫伤后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动态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Vim表达变化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42例闭合性脑损伤死亡者,根据伤后死亡时间分为6组(〈2h,〈24h,〈3d,〈7d,〈14d,≤30d);取大脑挫伤灶进行HE和Vi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Vim染色阳性细胞面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脑挫伤后2h挫伤灶内脑组织挫碎、出血,5.5h挫伤灶周出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3d脑水肿明显,7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14d胶质结节形成,30d出现大量泡沫细胞,胶质瘢痕增多。Vim染色结果显示,脑挫伤后5.5hVim开始表达,少量Vim阳性细胞出现在挫伤灶周围,7d阳性反应性最强,14d逐渐下降,30d胶质瘢痕增多,Vim阳性表达又增强。Vim阳性细胞主要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结论Vim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内表达呈现一定波动性,其表达部位在脑挫伤周围,Vim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作为推断脑挫伤时间及部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何芳  张玲莉  刘子龙  王胜  梅增辉  刘余庆 《法医学杂志》2007,23(3):181-184,F000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不同时间星形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伤后1h时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阳性物质表达随时间大致呈线性上升7d达最大值,然后阳性物质染色强度和面积呈下降趋势。(2)伤后12h组可见S100阳性表达活性增高,S100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及神经组织修复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