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汉洲 《新东方》2008,(2):52-5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努力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全程合作的产物,这一模式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委培合同,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学校因共同需求而自愿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是教育面向生产一线、贴近生产实际,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方式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探索。值得肯定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尝试,也是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办学目标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南疆新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当前新办高职院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定位,以达到双向互动、互惠互利的目的,文章探索了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发现目前新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对企业的依赖性过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内容较少、交流平台缺失、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精准“政校企”三方定位、提高院校自身竞争力、立足企业做好课程设置、“校、行、企”联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效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3.
陈舒 《群众》2012,(5):79-80
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企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学校的立身之本,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郭伶  于金玲 《前沿》2013,(22):75-76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涉及从学校培养到企业生产实践的工学结合全过程,学校是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以赢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双方目标上的相对统一,只有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钟篥 《就业与保障》2008,(11):12-13
上百人报名参加学习,留下了五十多个学员,不足20人坚持了下来,能顺利毕业的只有6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办学”的一大创新,学校将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零距离”,成为职业学校发展与企业解决结构性缺工的有效形式,然而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实践面前依然有着重重障碍需要扫清——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低层次、不成熟的阶段,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力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彭思量  王熙艳 《前沿》2012,(9):137-138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机制缺失的四个方面主要表现,从院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四个主要要素分析了机制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以信息共享为前提、利益均衡为基础、以搭建"政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互动合作平台为抓手,切实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制度,反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校企联合办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定向培养模式是这一办学的新趋势。但这种定向培养模式在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权利交叉失衡、责任不明的现象。企业和高校在定向培养过程中如何协调、权衡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乃是这一模式保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孙群 《浙江人事》2009,(12):20-21
目前,在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矛盾,即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多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大中专(技、职)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愿意二次投入去花费时间和资金对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与培养,形成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脱节,造成企业用人和大学生就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青年探索》2007,(2):84-84
2007年3月4日上午10点,共青团广州市委与白云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校企对接交流会在花园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会议以“校企合作共育英才”为主题,倡导“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倡导全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交流会得到301家企业433名代表的热烈响应,多家高校和学校参加了交流研讨。校企对接交流会为学校和企业搭设了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切磋对话的交流平台,围绕培育人才这个大主题作了有意义的探讨,大大地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渠道。同时,会议交流了2007年毕业生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旨在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结合自有资源和实际情况探索校企合作是搞好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详述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储备薄弱的情况,总结了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理论,从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柔性的教育机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开发教材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刘继红 《群众》2012,(5):81-82
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高等学校、企业界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尽管校企合作办学对各方发展都有利,我国推行校企合作办学的进展却比较缓慢,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是因为当前校企合作办学还面临着较突出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英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在培养社会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学习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社会对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定也不断提高。英国根据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今后,我国应在高等教育宏观调研,教育立法,建设高校工业园区,完善转让科研成果机构,重视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实行积极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是国家校企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对加强和规范校属企业管理,促进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实现互利共赢有着重要意义。在改革过程中要正确面对校企目前存在的校企产权关系不清、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及监管企业、学校、校企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了解等问题,理顺学校与校企关系,优化校企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健全管理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凝聚改革共识,明确多元化主体的责任,有效搭建高校、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让校企良性发展,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相似文献   

15.
张炳南 《人民论坛》2010,(11):188-189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刘雪霞 《人民论坛》2012,(35):158-15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内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这一合作模式为实现会展教育、会展企业和会展产业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可能。文章探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影响、合作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会展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介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学院之间的本科教育形式,独立学院立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得到广泛共识。然而现实中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存在明显的趋同化现象。独立学院如何另辟蹊径,避免本科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趋同化,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个性化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办学转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独立学院差异化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表现在:实现办学定位特色与差异化;构建差异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重视校企合作教育;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东阳素有“教育之乡”美称,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全市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校9所,开设专业28个。近年来,东阳市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印度理工学院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在建立之初便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国家服务.本文认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主要在于:与其他学科联合,实行跨学科培养制度;与产业联合培养,重视实践;与别国联合培养,走国际合作的道路等.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现一体化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