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依赖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非亲属称谓系统的变动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的变动,“师傅”和“同志”这两个称谓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师傅”和“同志”是社交场合使用较多的两个称谓,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的,“师傅: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同志:①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②某些国家人民之间的称呼。”事实上,在许多社交场合,“师傅”和“同志”是可以相互  相似文献   

2.
拙作《“文人”和“文化人”的起源》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新课题。现对于“文化人”的演变踪迹,根据近来发掘的史料记载,做如下补充——“文化人”称呼回溯到五四虽然“文化人”这个称呼正式出现于1936年即抗日战争前夕,但一出现就得到社会认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共生物,“文化人”这个概念延伸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有文章谈起胡适之教授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一节胡同,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四号住着(胡)适之先生。”这就是公认“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胡适之”这些五四时期的教授、学者都属于“文化人”之列。还有文章叙  相似文献   

3.
“鬼子”一词,在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直到19世纪中期,“鬼子”一词才被作为一个种族文化的特定称呼固定下来。“鬼子”这一称呼,深刻地蕴涵了中国人在伴随着战争殖民的充满着血与火的文化交流和撞击下的一种不自觉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的相互称呼是表示彼此关系的,来不得马虎。譬如“父亲”,就是那个对你非常严厉而对你母亲却十分亲热的男人。又如,某公司的总经理姓傅,如果请他办事,务必要呼“傅正总”,那中间的“正”字省不得,因为“傅总”和“副总”可能产生歧义。以上讲的都是专称(也叫特称)。还有一些称呼是通称(也叫泛称),这类称呼是会随时尚而变调的,若呼不入时,你就可能碰壁。为了使诸君少碰壁,最近,我对“公仆”、“老板”和“同志”等通用称呼缘何变调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由正经而谐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5.
严格意义上说,“民族调查”仅指对自己所处民族以外各民族“文化” 资料的系统搜集和整理。至于搜集本民族的“文化”资料,则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调查”,它们属于“社会调查”或“民俗调查”的范畴。其间的本质差异在于调查中是否需要越过“族际差别”,若必须越过,则理当称为“民族调查”;否则就应该正确地称为“民俗调查”,或视为“社会调查”。目前对于“民族调查”一词的使用,比较复杂、混乱,大有加以澄清的必  相似文献   

6.
王娥 《前沿》2009,(5):181-184
布朗与吉尔曼在研究称代系统时指出,由于权势与同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欧洲语言的代词对称系统也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经过对汉语各类社会称呼语的语义分析,发现汉语社会称呼语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存在“权势”和“同等”两种社会语义特征的对立;具有语义的多义性、杂合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7.
日前,笔者随旅游团到广州、深圳、珠海旅游观光。下车伊始,当地接站的女导游就郑重其事地告诫我们:对本地的青年女子不能称呼“小姐”,一律要叫“靓女”,否则就会自讨没趣。我不解其意,刨根寻底问其缘故,原来,这里的“小姐”是专指那些“三陪女”、“发廊按摩女”的。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小姐”是“对未出嫁的女子的尊称”,只有大家闺秀富家女子才能荣享其名。新中国建立后,为体现男女平等之精神,不论伟岸壮男,还是窈窕淑女,皆呼以“同志”、“师傅”。  相似文献   

8.
鲁烟 《现代领导》2001,(9):38-38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是一种文化,有时也是一种政治。这种文化和政治总是带着时代的“胎记”。  相似文献   

9.
学无止境,何以言满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大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  相似文献   

10.
走近梅兰芳     
五十年代,在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期间,为了理论结合实践,系里组织我们同学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我所在的调查组共十余人,从天津来到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在厂里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采访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师傅们,然后把谈话记录整理成文。在车间里,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拜一位老工人为师,以联络感情。我的师傅姓翟,是“二七”老工人,五十多岁,为人和蔼可亲。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翟师傅告诉我今天晚上剧团来厂里慰问演出,咱们都去看戏。我问谁来了?他说:“梅兰芳!”我听说之后喜出望外。因为在工厂实习…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汉代还…  相似文献   

12.
《时代潮》2003,(8)
上海“党内互称同志” 有人说,见着当官的,称呼王科、李部、张局、赵处、周县、孙厅、甚至称呼县级、市级、省级主要领导为“老板”。同志这一称呼,快消失了?也不尽然。 “请叫我同志。”3月24日,上海市人  相似文献   

13.
于新涛 《乡音》2015,(4):29
“当律师,伸张正义是我儿时的梦想。没想到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年,虽然辛苦,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我要以法律为武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高碑店市政协常委、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淑英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着她对律师职业的坚持和热爱。在高碑店市,提起王淑英,有人称呼她“王律师”,有人称呼她“王大姐”,还有人称呼她“王老师”。虽已年近五十,但她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路上、法律援助的路上、普法宣传的路上,对得起大家给她的每一种角色定位。作为一名职业律师,从业20年来,她受理大案、难案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4.
“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红色社团”是社会对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的形象称呼。“红色社团”从其出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时,“红色社团”受到高校和社会的空前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红色社团”的发展历程、兴起的原因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的经历很平凡,干过农活、养过牛羊、开过餐馆、经营过超市;我做的事情也很平常,以政协委员、信访评议员等身份,用心帮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今天我有幸站在神圣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抒发心声,心潮澎湃. 在我诸多的称呼中,当地人最喜欢称呼我为“何委员”,我也最珍视这个称呼.我从1990年被推荐为区政协委员的那天起,就暗下决心: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政协委员,用热情消融冷漠,用光明明亮社会.  相似文献   

16.
根师傅如是说根师傅是平顶山市委统战部的老司机,常以管“方向路线”、负责“档”的工作而自居,见人笑得少,说得多,还偏好说实话、认死理,所以有人叫他根师傅,有人则直呼“根——一惟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根师傅来郑出差,偶然也光顾一下我们编辑部,和完刊物后,准...  相似文献   

17.
满了吗?     
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觉得功德圆满,便向师傅表示,自己可以满师了。师傅未回答,只叫他装满一大碗石头来。徒弟依言做了。师傅指装满石头的碗问:“满了吗?”答曰:“满了。”师傅把沙子撒满了石缝。又问:“满了吗?”答:“满了。”师傅再向碗里撒入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这回徒弟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满了。”师傅又向碗里倾入大量的水,还是没有溢出。师傅继续问:“满了吗?”结局:那位自满的徒弟再也没答上来。 我很喜欢这则故事。“满了吗?”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如同当头棒,把一颗沉溺于自满的心一下子惊醒了。于是,我发现:当我闭着…  相似文献   

18.
今天在中国,称呼一个妇女为“某太太”,或说她是个“家庭妇女”,已经很少,而且令人感到不习惯。因为这种称呼往往使人联想到旧中国依附丈夫、没有独立人格的妇女。现在,绝大多数的妇女都已就业。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她们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许多妇女在工作中还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相似文献   

19.
被人们叫了数十年的“临时工”称呼,在济南市将不复存在。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目前发文,要求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停止使用“临时工”等旧名称。 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  相似文献   

20.
高泽强 《新东方》2009,(11):18-23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文化调查和民族识别等工作,首次对少数民族各方面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少数民族文化在“封建落后”“破四旧”的口号下遭到严重摧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