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实施的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导致这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犯罪人有缺陷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缺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有天生的遗传等因素外,它们的形成还受到家庭和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活贫困和暴力文化对犯罪人危险心理和个性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这是我们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必须着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1994-2003年度收押暴力型未成年犯的情况以及目前在押近千名暴力型未成年犯的犯罪情况全面调查入手.力求如实地将十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状况、特点及发展趋势反映出来,旨在透析新时期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发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预测和展望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少年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综全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以及为犯罪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所谓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是暴力犯罪的诱因,对于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刻,已构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抵御和消除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才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4.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观看枪击等暴力血腥场面会使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提高一倍,暴力行为也会像疾病一样可以在人群中传染。  相似文献   

5.
所谓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是暴力犯罪的诱因,对于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深刻,已构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抵御和消除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才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文化是与社会主流青少年文化背道而驰的不健康的文化。青少年的犯罪文化心理主要有;重视为朋友两胁插刀的义气,性欲望的放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兴盛、崇尚暴力等,这些犯罪文化心理引发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实施犯罪有一鲜明的特点,就是使用暴力,这是由于在其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倾向于采用暴力方式解决矛盾,形成了稳定的暴力犯罪发生机制。因此,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有必要从罪前、罪中、罪后三个阶段展开干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以及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对青少年形成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和诈骗犯罪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以期对解决这一现实严重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暴力传媒: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暴力传媒本身同青少年犯罪一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迅速地传播暴力信息,使得传媒暴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电视、电影、书刊以及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甚至连音乐、广告  相似文献   

10.
连年不断的美国校园枪击惨案,不仅无情地剥夺了众多无辜的宝贵生命,还给无数个美国家庭制造了心灵创伤。在私人枪支泛滥、暴力文化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凶手的人格障碍被普遍认为是导致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根本起因。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具有严重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的极端。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原因,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人格障碍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部分典型案例警示,正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问题,实行主动干预,是预防或减少人格障碍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上策。  相似文献   

11.
激情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在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突发性的暴力犯罪。在当前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激情犯罪所占比例大,造成的后果严重,本文分析了激情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主体特点及预防对策,目的是强调对于青少年激情犯罪,从根源上预防比发案后单纯打击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暴力犯罪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生的几个重大暴力案件,然后提出了几点预防和减少高校暴力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次“暴力影视与青少年暴力倾向的相关检验”的实验为契机,对“暴力影视是促使暴力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原因之一”的成见进行了批判分析。并对“暴力影视”做了新的类型学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暴力影视的“分层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尽管青少年酗酒犯罪现象呈下降的趋势,但酗酒对青少年犯罪的倾向性影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酗酒促使犯罪动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并多受到“情境”影响,犯罪目的非财产性指向明确,犯罪多具有暴力倾向,犯罪类型大多为滋事、抢劫和伤害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早期媒介社会学研究成果之一,即媒介效果的三种模式,分析了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时并不是简单直接的.从更深的层次看,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缺乏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媒介的道德谴责上,而要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放在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上,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自觉抵制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认知、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媒暴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分析,以期从政府、社会、家庭寻求控制传媒暴力的有效机制,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向我们发出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的社会变革给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各种犯罪思潮争相向校园渗透;○社会恶势力虎视眈眈盯着校园,貌似平静的校园时时隐藏着血腥的杀机;○严峻的现实已将校园推向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随着社会形态的复杂化,正处在转轨时期的社会开始变得动荡起来,一向纯净的校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犯罪思潮争相向校园和学生中渗透,青少年学生暴力犯罪直线上升。当书声琅琅的校园宁静被打破时,净土开始呻吟,校园暴力的流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暴力:流泪的心灵在颤抖据有关部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人数呈增长态…  相似文献   

18.
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倍,增至29300起。这使《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校园就要变成"战场"。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2003年,14岁以下少年的暴力犯罪比一年前增加了47%。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2001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家庭暴力中父母之间的暴力原因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暴力原因、家庭暴力方式,暴力方式与受害人造成问题,存在家庭暴力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等问题的调研分析,对家庭暴力与青少年不良行为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暴力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生产反作用性,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认知,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造成暴力性违法犯罪的结论。以期引起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比例的问题,而是犯罪性质的问题。从犯罪性质来看,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很多。要解决青少年“暴力崇拜”,传统的批评处罚、送工读管教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要想有效的遏制住当前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势头,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单线作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