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官不为"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随着中央和各级组织铁腕肃纪、铁面问责的不断深入,一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不敢捞、不敢要、不敢腐了,不想为、不愿为、不作为的思想便开始凸显。对这种不良倾向,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和解决,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官不为"是"为官乱为"、"为所欲为"的另一个极端,中央从严治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2.
"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弱化了干群关系、动摇了执政基础,而且恶化了政治生态,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官不为"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为,怕冒风险不敢为,工作拖拉慢作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等。"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缺失、干事创业缺乏动力、问责机制不完善、权责界定模糊不清、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明确权责界限,强化责任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对不作为的惩处力度;树立干事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反腐力度势不可挡,四风问题受到强力遏制。所谓"为官不为",是指领导干部在岗而不谋其职,其行政过程与领导者岗位的目标存大巨大差异。为此,一定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强化制度激励,加强依法问责,使为官不为者及时受到相应处罚;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让一切不为者在阳光下寸步难行,促使干部勇敢有为,既廉政又勤政[1]。  相似文献   

4.
<正>"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李克强总理在9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近年来,我党对反腐肃贪工作常抓不懈,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但随之"为官不为"现象也开始滋生。有的干部不吃请了,不跑不送了,工作也不干了;有的干部存在"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心理,乐于当"太平官""逍遥官";有的干部虽然工作态度好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借口规章制度,推诿扯皮,慢作为甚至不作为。此种干部已成为  相似文献   

5.
人事动态     
"为官不为"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随着中央和各级组织铁腕肃纪、铁面问责的不断深入,一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不敢捞、不敢要、不敢腐了,不想为、不愿为、不作为的思想便开始凸显。对这种不良倾向,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和解决,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剑指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明确重点是解决领导干部"能下"问题,这是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干部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上荣下辱""下必有过"的旧观念影响,导致领导干部"不愿下""不想下";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制度短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被问责的干部要么"免职  相似文献   

7.
余大霖 《当代贵州》2016,(21):48-49
正必须警惕少数干部因"为官不易"而产生的"为官不为"现象;必须认真治理"为官不为"、庸懒怠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干部勇于干事担当。党的十八大后,随着中央治吏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令密集出台,给干部戴上一道道"紧箍咒",拉起一条条"高压线"。面对责任大、纪律多、规则严的现状,不少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为官不易"说明中央禁令正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由此,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关注的内容,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当前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危害、本质、原因等问题的描述和剖析,以求从本质层面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把握。本文侧重研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培训学习、机制完善、环境营造等途径,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提供系统对策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常态不主动适应,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等行为,危害极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为官不为"三种典型表现,深入分析了"为官不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应通过教育引导、用人导向、督查问责、关怀关爱、权力运行等方面,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0.
正能力平庸也是"病",为政不勤也是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领导工作本来就是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为官不为是一种政治上的不道德,是另一种腐败,是为了不引火烧身,不愿触及矛盾,是为了明哲保身,不敢果断决策,是为了逃避责任。特别是在惩治腐败、狠纠"四风"的高压下,很多官员不适应,感叹"为官不易",有的更是"为官不为",因为灰色收入减少"不想为"、不适应新工作方法"不会为"、怕  相似文献   

11.
<正>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定》指出,要落实从严从实要求,探索建立"为官不为"的教育帮助和惩戒制度。个人认为,要治好干部"不为病",建好政治"生态圈",应从三方面着力。治疗"不为病",要给领导干部戴上"紧箍"。目前,公务员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经济待遇低,部分领导干部由此放松了管理,认为职工上班迟一点、下班早一点、办事慢一点……都可以"理  相似文献   

12.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防治"为官不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是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从干部的宣传教育、交流培养、规范管理、监督问责等多个方面入手,重点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用体制机制来规制"为官不为"行为,确保治理"为官不为"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为官不为"是当前亟须面对和解决的吏治难题。"为官不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胆小怕事"不敢为"、失去好处"不作为"、贪图安逸"不愿为"及行为受限"不能为"四副脸谱示人。作为世界性难题,国外主要采取依法公开考试,亮绩择优录用,从源头预防"为官不为";科学绩效考核,依绩升降奖惩,以考核整肃"为官不为";注重监督管理,立足抓早抓小,用监督抵御"为官不为";强化惩戒举措,出重拳动刀子,以严惩整治"为官不为"。我们应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公开公正公平选拔,筑起"为官不为"防火墙;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方法,祭出"为官不为"撒手锏;构筑无缝监督链条,织密立体监督网络,拧紧"为官不为"制动阀;构建"为官不为"者淘汰机制,对"为官不为"问题形成强大威慑,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重拳规制"为官不为",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  相似文献   

15.
蔡建军 《奋斗》2014,(7):63-63
正时下,个别领导干部时常私下抱怨现在"当官难了",开始变得"官不聊生了"。这话多少有些矫情,或许是当惯了"官老爷",便忘了当公仆的本份,心里难免泛酸。看来,叫"苦"的干部,更应先补补课。清廉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任何"为官不易"的论调,任何"为官不为"的行径,实质上都与党的宗旨观念、法律规章背道而驰。现在觉得"为官不易",大概是因为一度高高在上"为官太易",在整风肃纪的大势下,取消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好用好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规定》对于促使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难点是解决能下问题。长期以来,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观念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为从严管理干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的"为官不为"问题,唐县从改进考核机制入手,突出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干部作风"病历卡"制度,坚持把干部考核作为干部"体检"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病症",为科学识别和调整使用干部提供了准确依据。定期自查。建立干部动态考核机制,每月组织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自查,从"见事"上了解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表现。专门建立干部作风工作台账,既了解和掌握优秀干部表现,同时重点记录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将干部作风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彭州市坚持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深入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以制度机制创新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彭州市突破制度瓶颈,建立履职、作风、工作问责"三位一体"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直接责任人"三环相扣"的问责体系,倒逼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补齐制度短板,健全问责体系。2015年以来,先后出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对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进行问责的办法》《对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20.
政坛好声音     
"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就是不讲政治,就是腐败。"——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谈及政府系统干部作风问题时,认为根源在于"为官不为",反映出干部担当精神、担当能力上存在问题。"‘慢作为’其实也是一种不作为。表面上看,有的政府部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也没做,但处理起来进展缓慢,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像蜗牛一样,半天不挪动一步。办事一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