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正昌 《共产党人》2004,(24):46-48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旨在解决中国革命的两大课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现实情况的本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反对本本主义的,但反对本本主义不等于不要本本、不读原著.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领导干部"胸无本本"缺乏研读原著的自觉性.实际上,研读原著,才能真正做到"不忘老祖宗";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更牢固地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更有效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式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新史学”发展的困境遭遇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背景后,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建构新历史学范式的理论工具就成为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封建”概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泛理解与普遍运用,从学术有效性和历史合理性两个层面,纾解了暗流涌动的中国历史学危机。以1929年为起点,中国封建主义话语开始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与热点问题,中国历史学范式的转换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澄明“以人为本”的深层意境,就必须在本体论上追寻。“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6.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就是要求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本质,必然导致“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那种超越现实条件和群众的实践要求,从本本出发,让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最关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用得好,关键又在于有没有正确的学风。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种种不良学风,其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教条主义,最容易迷惑人,给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因此,这里对教条主义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作一些分析。1、本本主义学风的教条主义。照搬照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语录和论断,引经据典,这种学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及它本身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生动发展隔离开来,从本本出发肢解马克思主义,用对经典作…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表现为由“发展主义”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范式转换”.“发展主义”是一种“以物为本”——以财富的无限增长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因无限剥削大自然而引发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对“发展主义”实现了由“发展的物的本质”向“发展的人的本质”、由“劳动及其建构的生产力标准”向“生态平衡”前提、由“高代价”的发展方式向“低代价”的发展方式之“范式转换”.“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科学性发展的三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可持续性原则”、“社会可持续性原则”,并为接踵而至的胡锦涛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体系。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白,这一思想就是用弗洛尹德主义关于本能结构的心理分析学说补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分析,使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以弥补二者各自的不足,还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来面目,实现“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父”。实际上,他们是用弗洛伊德主义和他们的所谓“社会批判理论”来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并皮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针对当时党内和军内盛行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文章,在党内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郑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命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初步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勃兴、网络交往的盛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全球主义的流行,赋予了全球化以新的内涵。全球化的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以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全球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而且可以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刮起了一股“淡化主义”、“告别主义”之风,鼓吹什么“不要问姓社与姓资”、“不要管姓公与姓私”;“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什么主义不主义”;“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也不打粮食”;人类走向进步“文明”,“趋同”已不可逆转。一些书刊公然附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以贬低马克思主义为荣,散布种种谬论;或者借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贬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借口发展而实际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理论观点;在学习、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中,也出现了片面性、绝对化、实用主义等倾向,甚至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当成邓小平的原意或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这样的大是  相似文献   

15.
朱有志 《新湘评论》2010,(17):62-63
如果你真的不想忘记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厚本本;如果你真的不想被歪曲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弄昏头脑,但又苦于找不到经典语言说服自己和别人,那么,我建议你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马克思1880年5月初起草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7):24-24
在干部管理问题上,一直存在“品位主义”与“职位主义”之争。品位主义是以官员的品阶(官阶、等级)为要素进行管理,相应品级享有相应待遇、负有相应权责;而职位主义通常是指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职级分类和管理。简言之,品位主义突出以“人”为中心,而职位主义强调以“事”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王金福 《唯实》2008,(8):19-24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处于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提出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历史观和哲学观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不可能再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样的命题。把这个命题当做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表现了人们不能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区别开来,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观上实现的根本变革,仍把哲学看做是最高智慧、最高科学、最高真理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超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神本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消解西方人本主义的解释范式,科学证成“以人为本”理念的溯源。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即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积淀和淬炼“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了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9.
李莉 《党史博采》2006,(12):29-30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弘扬马克恩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恩主义学风必须要坚决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发扬创新精神,坚持理论学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端正马克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其中"范式论"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同一种意识形态或主义分别向政治应用层面与学术探讨层面的分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已隐藏着不同的两个研究范式:政治实践范式与文化学术范式。两个范式一直互动发展,后经政治性高度整合为一体,故隐而不显。新时期的宽松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出现明显的范式分殊,翼附在"政治实践性范式"之下的"文化学术性范式"得以公开发声。学界直到近年"突然发现"一直存在着的这两个"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