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双宁 《侨园》2012,(1):17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主权债务危机由来已久,而今西方重蹈覆辙.到2010年,无论是接"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60%"的警戒线,还是"财政赤字与GDP比例为3%"的警戒线,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均已超标.从技术上看,希腊已经"破产",意大利、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又被下调,进一步增加了欧债危机救援的难度.一系列危机中,十大矛盾如同十连环一样死死锁定西方债务危机.一,超高福利与政治体制的矛盾.西方政治体制表面看核心是"三权分立",真功夫是竞选.二战以来西方普遍实行超高福利政策,形成超高福利文化,民众的胃口被越吊越高,人的私欲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2.
张腾 《学理论》2012,(20):22-23
从福利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西方社会主流政治思潮经历了"新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新保守主义与保守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演变。面临当下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围绕福利国家问题的各种政治思潮再次激荡起来,福利全球化或许是福利制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种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何妥善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西方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联系十分广泛和密切的基础上,同时又以垄断资本和福利国家经济为其深刻的经济基础。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有联邦分权模式、单一集权模式、单一分权模式三种典型形式。每种模式都是其社会历史、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娅  张梅玲 《党政论坛》2010,(19):58-59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方面,西方国家提供了四种典型模式,用来管理和维持秩序。  相似文献   

5.
福利国家一直是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福利国家金融危机应对路径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原理,比较不同福利体制福利国家应对危机的不同思路,通过历史考察试图寻找到福利国家危机应对的内在规律。我们选取三种典型福利体制模式类型的危机应对策略作为研究分析框架,通过德国、英国和瑞典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反应政策的案例研究发现,福利国家的危机应对存在路径依赖;探寻、挖掘其危机生发的逻辑与规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发展经验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宏观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一度以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以及广泛的社会保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备受世界各国推崇的"北欧福利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遭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批判。国内外对其局限与困境、危机和变革给予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论析对于全面认识北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深入了解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局限性,厘清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转而盲目崇尚北欧社会民主党推行的"北欧福利国家",在这一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北欧福利国家"以及国内外各界对之所做的批判进行深入剖析,对于从根本上澄清各种错误观点,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是新保守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战后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保守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出现危机时兴起 ,对福利国家理论和激进主义运动的批判 ,是新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趁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他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以达到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第二,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两大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学者指出,新科技革命导致了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2):124-128
在提供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财力投入具有多种模式。对公共文化的财力投入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政府直接出资模式和政府激励引导模式。其投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是:预算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政府资金主要采用间接拨款方式,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主要利用税收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保障的财力投入主要也有两种模式,即福利国家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其投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是:政府权责对称,区分预算供应与产品供应,社会保险模式优于福利国家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反映了西方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努力尝试,其理论观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众多领域。在社会政策领域,"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及其改革作出重新反思,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倡导积极的福利观和建立社会投资性国家,标志了西方社会政策新的转型。而西方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债务危机中的十大矛盾《光明日报》2011年9月30日刊登唐双宁的文章指出,债务危机反映了当前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十大矛盾。一是超高福利与政治体制的矛盾。"超高福利文化"的"无限性"与民主政治体制趋向的"极端性"形成了尖锐矛盾,并由此产生出第二个矛盾,即兑现竞选承诺与财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领域的新马克思主义是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重要路径.欧费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他指出为了克服这种趋势,资本主义开始实行福利国家保障战略和行政性再生产战略,最终形成了福利国家.然而旨在维持商品交换关系的福利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却是去商品化的策略,它排斥商品交换关系,侵蚀商品形式,福利国家的产生导致了资本主义更深层次的矛盾.欧费认为只有通过新社会运动达到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欧费的理论对中国福利转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赖累进所得税、社会保险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经典再分配手段突破身份特权的限制,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平等危机,形成了相似性平等的机械团结社会。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个体化带来的蜕变、无知之幕的撕裂、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的劳动风险等使得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受到质疑,福利国家面临着第二次平等危机。平等危机的周期反复与升级反映了资本生产与福利分配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破坏了社会团结这一底色。在工业化、后工业化、数字化相交的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要跨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平等危机的陷阱,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坚持人民性原则、差别化原则、辩证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进行了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理论上,西方"整体政府"改革既是对新公共管理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又是一定意识形态作用的产物,还与各种协作理论密切相关;"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新型政府改革模式,即"整体政府"模式。该模式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上,"整体政府"改革具有丰富的内容,既有改革模式上的共性,又有具体操作中的国别特色,并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模式。这一最佳实践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哲学、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以及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西方"整体政府"改革对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路具有三点启示:一是建立"内联"治理结构;二是发展"外协"合作关系;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西欧社会党在改革福利国家的问题上设计出了"积极福利"的理想模式,以此为原则和方向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21世纪以来的深化改革阶段,西欧各国的社保改革遇到强大的阻力,使得福利国家改革限入了困境.从西欧社会党的社保改革思路及其效果上看,传统福利国家存在的基础还难以撼动,实现积极福利的理想仍面临重重阻力.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的性质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或哪一种政治力量主观能够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更不具有普适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经验到现实例证,都充分证明,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中国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郭洁 《理论视野》2004,(6):43-45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表示的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政策,还包括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各种政党和运动,诸如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兴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党国际、托派和第四国际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俄罗斯共产党的状况、西欧和东欧的社会民主党状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旋律 苏东剧变后,剩下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就其它4个国家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仅坚持住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已经探索出或正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各国采取的具体道路和方  相似文献   

18.
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性的行政改革浪潮中,公用事业民营化作为西方国家“再造”政府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已逐渐成为西方公用事业改革,及至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潮流,并对后发展中国家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本文对公用事业民营化众说纷纭的理论主张和纷繁复杂的实践举措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中国在局部范围内引入这一改革思路所进行的探索,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治理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程福财 《青年研究》2012,(1):50-56,95
儿童抚育事务在传统上主要由家庭承担。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才开始系统关注并发展儿童社会福利,为抚育儿童的父母提供制度化的国家支持,并对父母亲权的实践进行国家监督。尽管不同的儿童社会福利理论对于如何界定家庭与国家在儿童抚育与儿童福利供给过程中的关系模式存有分歧,但是,关注得不到家庭适当抚育的儿童的福利,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福利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识。鉴于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积极发展选择性的儿童福利服务具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郁建兴  刘涛 《政治学研究》2022,(5):3-12+151
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