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2,(11):5-7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坚持以市场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协调工农矛盾、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探索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从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曲折演变。2010年、2011年,全省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为2.44:1,这一差距比已明显低于全因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而且还呈逐年扩大趋势。本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变化状况以及引起的原因,并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消除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满情绪,建立和谐社会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招生政策直接影响工农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从建国初期的向工农开门,到文革时期的推荐上大学,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及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高等教育资源的按质论价,工农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应地经历了由建国后的快速扩大,到1980年代的有所减少,再到目前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相对减少的变化。这种入学机会的增减与国家招生政策及工农子女拥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状况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制定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实行招生配额倾斜、进行适度补偿以及惩治招生腐败等公共政策,来控制和弱化代际因素对工农子女入学机会的不利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数据     
▲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信息报》2002年11月8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的人均GNP水平也提升较快。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人均GNP排名也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主要工农产品产量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5.
王幸 《公安研究》2004,(9):16-20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形成流动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提出搞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必须要协调发展,缩小工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要转变观念,以服务为宗旨,抓好源头管理;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强化措施落实,严厉打击混迹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6.
周延召  郭京龙 《前进》2002,(11):8-10
一1992年10月18日中共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在报告中认真地回顾和分析了建国以来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的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就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提出计划和市场的目的都是为了解…  相似文献   

7.
1996-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看,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元,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差距会更大。从当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差距对比来看,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由1978年的2.9∶1缩小到2.12∶1,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2年扩大为3.29∶1。农民收入长期低于GDP增幅,低于市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真实差距超过1∶6,且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迁。第一次是于1953年完成的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延续到70年代后期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次是改革以来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三次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都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使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统一战线联盟的基础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阶级关系主要通过阶层关系体现出来:工农阶级出现融合趋势,知识分子融入工农阶级的趋势加快,新社会阶层数量不断增加,追求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越来越成为联盟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结构性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从工农二元结构比率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呈现扩大趋势、工业内部结构呈现两极分化、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自给率低等几个方面对民族地区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依靠国家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人事价值是人事制度建立与创新的源动力和重要保证。从建国之初的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到2006年确立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共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领这种变化的核心力量是公共人事价值的演进。本文运用高频词统计方法,以建国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部分文字为材料进行话语分析和历史考察,梳理建国以来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对我国公共人事制度的变化提供一种内在的解释,也为公共人事制度的创新提供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总量GDP的Theil指数进行分解后指出,我国的地区差距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三大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且,东部地区内差距在对我国经济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影响趋势逐渐减弱;相反,三大地区间差距在对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影响趋势正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由于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变化更加显著。1957年到199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73元增加到629.79元,增长了7.63  相似文献   

14.
城乡差别在我国的存在,是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得到的现实,然而,城乡差别问题却没有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面城乡差别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逐渐消失。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乡差别呈现出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趋势,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缩小城乡差别丧失了信心,久而久之,竟对其漠然视之了。这不仅表现在理论学术界对城乡差别问题的“冷淡”,也表现在现实社会中对它的避而不谈。然而,城乡差别在近几年来的发展却告诉我们:城乡差别已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再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5.
从立法权限划分的角度看,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建国以来,我国地方立法权限的演变,经历了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接着规范即权限实质缩小的发展轨迹,其中最主要的节点为:1949年、1954年和1978年,1996年以及2000年。十八大前后,中央对地方进行了放权,地方立法权限有了扩权的趋势。对于地方立法权限的把握,应当从宏观与实践层面出发,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促进法律体系的内部和谐。  相似文献   

16.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罗锐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地区差距扩大最快的...  相似文献   

17.
罗美娟  刘可 《思想战线》2007,33(5):89-95
我国东西部技术发展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在东西部地区进行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是缩小东西部技术差距、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东西部技术转移,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促进东西部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曲靖民族地区与曲靖区域经济间发展差距,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形成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1995年与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9%。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3%,但由于发展起点不同,获得发展机遇不同,民族地区与全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民族地区人均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由1990年的146元拉大到1995年的427元。1995…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十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化时期,收入分配格局同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收入差距达到了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收入分配不公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公众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理性地寻求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从小到逐步扩大,再到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状况是先恶化后改进,呈倒"U"型。影响均等化的因素主要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多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不断变化,相互影响,决定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变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