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林 《黄埔》2010,(4):58-59
如果说多彩的贵州是一幅绚烂的画卷,那么西江千户苗寨无疑是其中亮丽多姿的一笔。如今,这座走过千年风尘却依旧静谧地卧在云贵高原大山之间的千户苗寨,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向南来北往的过客讲述着苗乡人从古至今别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莹以她女性独有的个性站在了一个男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宝马、慈善、杰出、时尚等等都是她最好的证明。走近她, 尤如走近一幅中国画,她正用浓墨重彩渲染着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相似文献   

3.
一定要去欣赏萧涛生的近作!前不久,我和萧涛生不期而遇时就约定;当时,地正驾驶着越野车赴草地写生。我和萧涛生认识于六十年代。一进画室一幅幅作品就深深地吸引往了我。我看到了一双纳法可爱而又略带忧思的眼睛,那是卖蘑菇的小女孩;深褐背景下的大红头巾、粉红折裙协调而富温情;她慢慢着美好未来,虽然生活的担子已开始分担在她肩上。透过画家现已稀疏的卷发下善良的眼神,找悟到了地在这幅画中所寄予的人间真情。五月的傍晚;拾完穗子的孩子们坐在草堆上忘情地吹着用麦杆作成的“叫叫",阳光映红了他们的脸蛋,他们似乎要把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不起眼的几块桦树皮,经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与胶水的剪裁与粘贴,变成一幅幅灵秀、质朴的艺术品……在阿尔山市白狼镇,一个土生土长的家庭妇女慢慢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树皮画制作艺人,她就是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白桦林工艺室”的主人李素英。  相似文献   

5.
赵振华 《今日浙江》2010,(17):52-53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画满了湖光山色;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杭州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她用科技创新一次次改变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出现正是科技改变生活生动体现。如今,无论是喧嚣的街头,还是静寂的巷尾,无论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抑或是美丽的西子湖畔,公共自行车已完全融人了这座古老而又秀美的城市,一抹艳红,为杭州这幅山水画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侯玉梅,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儿,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一万多幅反映满族人民生活的精美作品,多次到国外向艺术界人士讲课并当场献艺。她的作品先后被国内著名博物馆以及瑞典、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收藏。1995年9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超...  相似文献   

7.
何雁 《今日海南》2007,(9):40-41
总是随身带着一包葡萄糖,休息的时候便泡上一杯,以防血糖过低而晕倒——这是胡亚玲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那是在2006年海南首届乡土文化节上,50岁的她,戴着顶蓝花棉布帽,扛着相机,在人群的推推攘攘中爬高走低。 与她身旁一样扛着“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记者不同,胡亚玲并不以摄影为职业,作为海口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副职领导,繁忙的工作事务之余爱好摄影,非节假日时间出来拍片子,还得跟单位请假。但长年以来,她矢志不渝地用镜头对准所生活的这座海岛以及在这座海岛上生活的普通人,坚持真实、纯粹、质朴的镜像表达…… 她的纪实摄影作品《南渡江边拾荒者》,被广东省美术馆收藏,《码头搬运工》入选红河杯首届中国青年生存状况摄影大奖赛作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从1998年起,9年来她自费深入黎族山乡挖掘和捕捉民风民俗,将采撷到的数千张黎族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图片,先后有40余组摄影专题、600多幅图片在报刊上发表,并被相关书籍、画册采用,最后,还整理出版了《海南黎族风情》一书。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宁德市西北部,有个霍童古镇。 同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许多美丽动人的古镇一样,这座古镇,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走进霍童,当她为你揭开层层面纱,一幅幅画卷在你眼前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认识建华,是她和一个同学带着她临的一大卷山水画来到我家里,请我提意见。在地板上铺开她那一幅幅尺寸不小的山水画,才知道是临的石涛,似乎还有黄秋园。她的画不仅临得大,而且还临得相当地道,不论是墨色的层次感和墨法多变的讲究,还是石涛那种狂放而又内敛的复杂用笔,建华都临得颇为到家,尤其是运笔的淳厚、凝重感,在她的临画中都表现得相当充分,这在学生中是十分少见的。问她习画的时间有多长,回答竟是不到一年,使我大为惊诧。再一问,方知她习画虽短,学书法的时间倒有20多年了,真草隶篆多有研究,汉隶的古朴更是喜欢…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王晓红因患有先天性脊椎裂造成终生下肢瘫痪。但她不甘心做社会的累赘,在生活的道路上挥汗洒血奋力拼搏。四岁起她便开始学画,不久考上了长春市少年宫美术班,靠父母用自行车推着坚持去学画。她还坚持自学文化课,没有老师讲解,她硬是靠翻字典、问父母自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全部课程,还跟中央电视大学学习英语并坚持用英语记日记。她的14幅画先后在省市及全国儿童画展上获奖,其中一幅画参加了日内瓦国际儿童画展并受到好评。1985年4月,她被破格录取为省实验中学初二学生。一个靠自学的伤残人能成为重点中学的合格生吗?请看她的成绩:期末考试她在70名学生中居第33位,初三毕业考试居第28位,全市升学考试时由于她去参加国际画展学校同意她免  相似文献   

11.
十月东风花万树,共和国迎来她的第四十五个生日。风云疾走,大潮奔流,四十五次花谢花开,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大江飞虹,莽原腾龙,绘出一幅壮美的山川巨画;“巡天遥看一干河”,银鹰穿云,卫星上天,构成一幅立体的星空彩图。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使国人振奋,而且得到广世界的共识。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之花,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之果。干变化,万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半个世纪之前,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一些边远地…  相似文献   

12.
“陆浑湖很美,像一首歌,歌唱春天的故事、秋天的收获;像一幅画,展示着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色彩。半岛假日庄园更美,她蕴含了家的温馨,事业的舒心,朋友的关心,生活的安心……”4月21日的《洛阳日报》第4版以《邂逅,注定与她今生相伴》为题,在前言部分如此描绘洛阳的“水缸”——陆浑水库旁即将动工兴建的半岛假日庄园。而两个月后,在原定的这个庄园的地基上,  相似文献   

13.
绣娘李兰珍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苏州市木渎古镇的"李绣坊"苏绣店,店内古朴的装帧风与陈设的苏绣摆件、壁画相得益彰,这些作品标价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我问绣娘李兰珍:"哪一幅作品最贵啊?"她说,最贵是这一幅,没有标价,这一幅作品起名叫"记忆"。走近"记忆"仔细观看,这是一件根据照片重绘的作品,老房、小河、卵石垒成的围墙、垂下的柳树,李兰珍说这件作品是她的童年记忆,是她的梦,是她走出大山拿起手中这根绣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孙学婵1939年出生于晋南农村,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少女时代就爱画、爱绣、爱剪纸而且成为终生的喜好。年近花甲,摆脱了家务的劳累,静下心来,使她的创作进入了高潮。近年来她剪纸近千幅,运城地区电视台做过专题报导,作品多次展出,《山西日报》、《河东建国50周年文学艺术作品选》(美术卷)分别发表和入选了她的作品,还有不少作品被国内著名画家和学者朋友收藏,大家喜欢她的作品出自天然的美。孙雪婵热爱生活,有着一颗追求美的心,昔日农村生活的回忆,现实中的美都能激起她创作的欲望,她把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全部融入到她的剪纸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丁香乐 《今日广西》2007,(14):12-14
她是一位年轻的军嫂,婚后四个月查出身患血癌。 虽然病魔缠身,但她说她很幸福。 她提出:别治了,钱拿去孝敬老人。 她请求丈夫,她死后别送她回江西老家,要与婆婆合葬,留在丈夫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一定的时间总是以特定的呈现在你的眼前,无论你怎么接近她,触摸她,挽留她,她都会如期而至,如期而去,如一夜春风,一江碧水,一阵细雨,行踪不定,变化莫测,你只有用心感知和体味,才能时时拉住她的纤纤细手,一睹她迷人的风采。否则,大都会失之交臂,难有荡气回肠的爽快,难有永世不忘的回忆,因为生活没有栅栏。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骗子无处不在,无所不骗,交友恋爱,居家生活,投资创业,处处都得小心,要不然,有可能不经意间就踩着骗子埋的圈套,陷进骗子设的骗局。本文记录了出现在近期且危害面较广的几个骗局,以期警醒世人。交友,花丛底下有陷阱前不久,翻看一个朋友的影集,其中的一幅玉照,青春靓丽,光彩照人。朋友告知是广州的一个朋友,在信息公司工作,通过流行杂志的征友启事认识的。闻此,我想起自己的一次“艳遇”,遂试着问他:“是不是她写给你的信都是电脑打印的?通了几封信后,她就把这张照片寄来给你,并说希望与你进一步增进感情?过不…  相似文献   

18.
张鹏  陈静 《中国残疾人》2013,(11):60-60
尽管先天残疾,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这位折翼女孩却有着一颗阳光股纯净的心。如今,她已出落成一名20岁的少女,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找一位作文老师,助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刚刚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广西玉林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班班长陈惠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十分平凡的事情,但她像慈母一样,用爱心抚平孤儿残缺的心灵;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用爱心扬起老人们生活的风帆;她用无私的爱心编织着一幅幅亮丽的风景·"··"我不后悔,能让每一个残疾孩子享受到社会的爱心,再累再苦又算得了什么呢?"1976年,当26岁的陈惠新带着憧憬,带着理想,兴高采烈地走进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时候,迎接她的是孤儿们歇斯底里的哭声和几乎让人窒息的满地大小便的恶臭"我不在这儿干了l"望着眼前的一切,陈惠新不禁倒吸f一…  相似文献   

20.
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论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璀璨之星,即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她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纽约”贵族女性的生活蓝图,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上流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其命运。本文在仔细研读华顿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其小说创作中的婚姻主题,认为她通过对这些贵族女性的生活际遇以及她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错置现象的叙写,揭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进而窥视其反抗的声音以及日益增强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