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元互克说是季卫东教授在其《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中提出来的概念,旨在说明主权、霸权、人权之间的相互博弈,及其在全球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其中对中间共同体的论述虽然稍嫌简略,但很有启发性。本文籍这一启发,对人权与主权之间的中间民族共同体进行论述,揭示学术界对东西方有关人权、主权的观念差异,指出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和三元互克说作者所持二分法的东西方有关集体(团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看法的局限性;并得出初步结论:民族国家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正处在成为中间共同体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安全工作应逐步从传统国家安全向现代国家安全转型,共同体理论更能适应现代国家安全理念对国家安全机制的指引。国家安全机制共同体的属性体现在共同体关系的互助性、共同体功能的自足性和共同体范畴的多元性三个方面,共同体的属性决定了国家安全机制共同体的构建途径。培育国家安全共同伦理是实现共同体关系互助性的重要手段,建立国家安全多方参与机制是实现共同体功能自足性的基本保障,增进国家安全协作力度是共同体范畴多元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需要国家共同体与民众个体的双向互动。增进民族情感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以时空维度建构“想象的共同体”是实现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历史逻辑,重构认同图式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时代诉求。从打破传统桎梏到发挥新时代新技术优势,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更是国家认同图式的时代创新,同时也助力“想象的共同体”的重构与再塑。在数字场域下,信息化、碎片化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如何利用智媒技术凝聚共同体价值共识并强化国家认同感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唤醒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推动对国家共同体的群体认同,不仅有利于达成集体价值共识,更能激发广大民众共通一体的想象,共享历经时代升华后的共同体感。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诞生,意味着系统成员的增加,通常会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关系学、政治学、法学的研究都表明,外部承认是国家诞生的必备要素。国家的诞生没有普遍的路线图,它是一种政治行为。当今世界的新国家均需裂土而生,会对国际现状产生影响。新国家的诞生需要外部承认,尤其是大国的承认。因此,反分裂斗争需要主动塑造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只存在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的区分,也只有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政治公民的人不同。卢梭那里所谓的"社会状态"指的是政治状态。人在获得理性的同时通过缔结契约进入了政治状态,并脱离自然状态。从市民社会理论的角度看,卢梭显然跳过了社会状态从而又忽略了政治公民之外的人的身份——市民。也因此,在卢梭的理论中存有一些在他自身理论体系内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面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实现多元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哈贝马斯将其交往行动理论向政治哲学领域推进的过程中倡导话语政治与商谈民主。借用哈贝马斯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解读,解析公民身份与宪法爱国主义,有助于解决民族国家内部蕴含着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矛盾、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张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进行战争和准备进行战争的历史,国家形态从传统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战争交织在一起。战争对近代中国传统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明确关注。本文试图从战争与国家权力结构的聚散、国家对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国家汲取能力消长、民族主义兴起、国家领土边疆的边界化几个方面,勾勒国家转型的战争逻辑。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近代中国国家,缺乏提取资源、配置和转化为战斗力的能力,难以赢得频繁的近代工业化战争。一系列的战争使传统帝国的财政、军事、人事权力下移,国家最终分裂。只有重建中央集权,集中一切资源,是赢得战争,是重建国家的基本逻辑;频繁激烈且日益工业化的近代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为建构新形民族国家提供了集体文化认同基础;战争胜负使传统帝国边陲向民族国家边界转化。总之,战争摧毁了中国传统国家,也是塑造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力量,不过,其具体逻辑与结果西欧从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建国内容、主权归属、权力制约诸方面有显著差异。由于对民族国家所持标准不同,学术界、理论界关于民族国家内涵方面有较大分歧。然而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拥有相同的现实逻辑,即具有同一性与国家的一般性;但二者在理论逻辑方面具有差异性,即政治国家是人民共有的事务和财富,也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逾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真正能够突破瓶径、把中国改革带出十字路口,将中国现代化推向政治领域的纵深地带,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既不是经济学家力主的产权改革,也不是社会学家尽力渲染的社会管理改革,也不是法学界谈论的司法改革,而是中国的改革有没有希望继续推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政党改革。决定性的问题是经济自身的发展不是一个自足的结构,它需要一个相应的现代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作为支撑条件。基于此,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一个现代政体的建构和对于政治现代化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党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是不是能够避免改革失败,并真正走上现代国家健康发展轨道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属性和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主权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各国交往的主导原则。国家主权自其产生之后就不断遭到种种非主权化观念和理论的冲击,但是,这些观念和理论的现实依据并不充分。当今世界,国家主权的存在依然有着坚实的基础,主权原则仍是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原则。当代国际干预从现象上看似乎是对主权原则的破坏,但就其本质而言,或体现了主权原则,或体现了主权体系下的强权政治。当代民族国家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困惑,而主权的考虑仍是各国永恒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菲德罗斯认为国际法现在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但将发展为“人类的法律”,这表明了国际法从主权定向转为人权定向的观点.人权的兴起对国际法产生深远影响,带来了人权国际法分支、对一切的义务观和国际刑庭等新的变化,也在不使用武力、保护的责任、个人的国际法地位等方面产生了与主权的博弈.主权导向的国际法仍将具有强大的力量,而人权定向则根植于现实的需求并将成为国际法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看,主权和人权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类的法律”是对“国家之间的法律”的发展和超越而非否定.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意蕴,如何正确对待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重视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平等”作为自身民族观的核心理念。抗日战争爆发后,凝聚中华民族认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阐述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民族差别化发展政策,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心。面对十八大以来的新形势新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最新成果。通过百年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质的认识愈发深刻,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由此,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法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近年来的制宪危机使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减缓了欧洲经济社会改革的速度.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爱国主义"抬头,欧盟取得的"无国界"市场,也遭到了迄今最为严峻的威胁.应当承认的是,欧洲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欧洲的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模式.探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哲学依据,有利于突破一体化进程中欧盟本身条件的制约,从而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山东管理学院沈君克教授的专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演绎方式,联动机制,应对之策,发展前景,以及预防、警示、启示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准确、细致、系统的分析与归纳,是一部不可多得、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基于对共同体的批判性与超越性思考,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实的共同体。家庭与民族都是以需要为动力而结成的人的共同体,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既遵循各自的内在演进规律,也受到共同体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与支配。人类社会初期的家庭与民族,往往都体现着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语言、习俗、心理等方面的自然共同性。虚幻共同体中的家庭和民族背后都潜藏着货币——资本的抽象统治逻辑,体现出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支配与冲突属性。真正共同体中的民族与家庭实现了基于人的本质属性基础上的自由联合以及基于人们真实意愿表达基础上的平等发展,展现出真正的互爱、平等与和谐。历史地看,共同体视角下的家庭与民族,既体现生命个体不断演化前进的方向,也表现为人类作为社会群体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胡文虎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的展示,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从族群认同上升到民族国家意识。目的是通过对胡文虎的个案分析来展示20世纪上半叶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过程,以期对客家族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梳理了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和意义。从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南,从政治安全的高度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作用的认识,科学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体制机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掌握民族团结问题的网络话语权,防范敌对势力的网络思想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