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入语言层面,而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夫子的这句话极有代表性地道出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重视。我国被称为“诗的王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须得力于语言、辞彩的表现。古典诗歌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美,二是凝炼美,三是修辞美,四是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洛夫在诗歌形式和创作技艺方面,鲜明地继承而又超越了现代诗歌传统。他在自由的诗歌体式中,自觉追求诗歌形式对于诗质的意义;以开阔的艺术胸襟,融合西方现代诗歌艺术和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不断探索现代诗歌的创作艺术。洛夫以鲜活丰富的诗歌样式和复杂多变的诗歌艺术,推动了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世界现代诗的创作形态,并对当代汉语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风格即人”是布封提出的论点。对此 ,我们不应与中国文论中的“文如其人”进行简单比附 ,而应作具体的实际分析论证。风格是西方文论中特有的范畴概念 ,指反映作者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而非其他 ,故风格一般成为品评、鉴赏作品的标准之一。中国文论史上实际并没有这一概念 ,正如“意境”之于西方文论一样。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芳 《理论学刊》2001,(5):123-124
新时期诗歌是在继承五四新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是对我国古典诗歌和五四新诗的一种超越。本文试从诗歌语言的翻新与组合、修辞方法的运用、诗体形式的建构等方面 ,探讨新时期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反叛。  相似文献   

5.
"别离"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主题之一。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哀怨与愁苦是绝大多数别离诗的感情基调,而《再别康桥》同是表达别离的主题,诗人却跳出了哀与愁,写得浪漫而深情,潇洒而飘逸。诗人通过"柳"、"水"、"月"、"草"、"云"、"雨"、"黄昏"等这些典型别离意象的组合,展示的是一副色彩明丽、气象万千的康河晚景长卷,从夕阳西下到满天星斗,将自己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中.围绕“才”和“法”两个范畴产生了一系列讨论.文学创作主体之才和创作法度之间.孰轻孰重.文论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羽《沧浪诗话》体大思精,其《诗辩》、《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部分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宋代最负盛名的诗学著作.严羽一方面针对南宋诗学重格法趋势.特别是在江西诗派“以文为诗”、  相似文献   

7.
是艺术,都离不开创造性;而诗人,尤其要发挥创造力。诗是创造。从捕捉意象,到营造意境,诗美都是需要发现的。创作的本领离不开发现的才能,而发现扎根于悟性,乃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精神活动。在诗的艺术里,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本就不可分,而诗的超越性便立足于创造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类自我不断的再创造,从而超越了自身的存在。诗歌引导人们去追求自己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
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对于社会中受教育最多的大学生来说,建构正确的荣辱观更加重要。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品纷呈。在这些优美的诗歌中,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担当意识、高远的人生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和感染着人们。本文以诗歌鉴赏为例,分析了诗歌蕴含的诗美和诗理,试图借助诗意美陶冶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寓教于乐的接受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9.
关于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 ,在该诗 1 978年 9月 9日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前后 ,从高层到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者中 ,均有人提出疑问。由于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不能确定 ,以致国内外出版的许多毛泽东诗词评注、赏析、鉴赏等著作中 ,对这首诗的内容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令人费解的阐释 ,成为毛泽东诗词及书法研究中的一个疑案和悬案。从该诗的内容、手迹风格、毛泽东创作追怀诗的有关情况等方面来分析 ,这首诗不应当写于 1 96 3年 1 2月 ,而应定为 1 972年 1 1月罗荣桓 70寿辰或 1 973年 1 2月罗荣桓逝世 1 0周年时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11.
涂涓 《世纪桥》2007,(7):82-82,91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现实的复合体,意象审美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意象功能的多维性与多层次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一直是一个多维度的意象,诗人既用于抒发喜悦之情和悲苦之情,也用于表达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个人抱负,而中国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则主要源自社会现实,诗人气质,诗歌创作规律及月亮的神秘特征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廉"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常见的一个字,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代"廉"的含义有多种,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都涉及并使用过这个概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13.
臧克家与毛泽东的诗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全 《发展论坛》2003,(11):70-72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对古典诗词很有研究,造诣很深。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据《史记》记载,第一本诗集《诗经》,是孔子从三千多首诗歌中选出编就的。当时的诗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写出千古流芳的佳作,形成一条诗的长河。但就其气魄的雄浑博大,内涵的深厚广阔,没有能与毛泽东诗词相比的。他的诗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更倾倒一些专家学者,诗人臧克家就是其中一个。他经常以诵读毛泽东诗词为乐,从50年代…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华民族诗歌发展史上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在诗歌万千意象中,酒与诗的结合形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诗酒文化。诗酒文化表露了唐时各阶层诗人的精神状况、情感世界,也以另外一种方式揭露了社会的不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20,(9)
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有句话讲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以其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一代代中国人建构起了一个诗意的中国。所以,当我们"举头望明月"时,可能还会想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想起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因为凝结了这些"诗仙""诗佛""诗圣"们的诗之意象、情感与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杨富有 《实践》2013,(6):52
扈从诗作为中国古代应制文学的一种样式,大多反映帝王巡幸征驾等方面的内容。元上都扈从诗人大多是来自内地的汉族知识分子和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们对蒙古族人民生活与精神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多民族国家的知识分子在多元文化上的接受、认同与融合。这些扈从官员和文人学士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及驻跸上都期间创作的诗歌,多为  相似文献   

17.
沈光文的乡愁诗并非是单纯的抒发乡愁,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漂移海外的遗民志士的乡愁。沈光文的乡愁书写,不但表现在对故乡事物的追忆上,也寄寓着一颗复国无望的痛苦灵魂,深化了传统乡愁诗的意蕴。沈光文继承了中国文学表现乡愁的意象传统,总是借助于梦、水、月等典型的意象群来传递之。沈光文的乡愁诗是其"苦趣交集"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4,(Z1):288-289
<正>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经学作为一股强大的源脉,对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理论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魏晋六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虽遭动摇,崇经奉经的风气业已式微,然而经学对文论的影响却依然显著,文学理论的宗经倾向非常突出,刘勰、钟嵘等几位重要文论家的文艺思想无不鲜明地呈现着这一特点。尤其是代表这一时期文论最高成就的《文心雕龙》,虽以文学规律的探究为旨归,但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诗史的朋友们,大都注意到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新诗运动,呈现出一种意象化的艺术倾向。所谓意象化,也就是写诗时自觉地应用意象技巧,不断加强新诗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这种艺术倾向,使白话诗不同于旧诗词,又不失诗歌艺术的魅力,而决定这种艺术倾向的内在动力,在于新诗的创作者要在诗中自觉地表达某些理念内容。回顾新诗的意象化趋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诗运动的历史特征及其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悠悠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诗歌史。我国的古典诗词更以其优美的声情意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出作者的顺逆际遇,宦海波澜和国家的治乱兴衰,民众的离合悲欢等。优秀的古典诗词超越时空,流传千古,并以其丰富的文化精华滋养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可以毫不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