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急变时期的青年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的社会转型期。当代青年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然而,毋庸讳言,青年道德观念的嬗变也无可避免地向世人展示了这一代青年在道德转型的过程中失范、扭曲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农业产生最早的地方之一,伴随传统农业形成并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中心、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环节的农业经济在我省占据主体地位,并产生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省开始摆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也不断更新、变迁。青年是我省农村一支积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近7000万农业人口中,青年为1278万,约  相似文献   

3.
青年问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青年道德观念淡化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一、道德、道德观念和日趋淡化所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对于这类行为规范的评价,便是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淡化,是指逐渐淡漠、减弱这样一种量的渐变过程。所谓“日趋”,表明量的积累现在还是一个未了过程,它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最基本的特征,这种分化打破了原有的结构要素之间的恒定关系,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价值观的失衡。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对正经历着这样一种剧变的青年在心灵上产生剧烈震荡,而青年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冲突中,当代青年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当代青年应振奋精神,肩负适应社会转型所需要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5.
重新确立评价青年的时代标准如果怀着“过去是美好的”这种心理状态,以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标准衡量当代青年,就难免会产生很大的失真。只有以继续改革和更加开放、更为现代化的下一个时代为参照,才能准确地测量当代大学生的状态和发展,从而有效地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今后社会的栋梁。近些年来,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贬褒不一,众说纷纭,而且大起大落。我们首先感到的是,面对迅速变化、多姿多彩的社会现实,青年研究中一些传统的观念、角度和方法已显得很不适应。  相似文献   

6.
一、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青年工作中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期培养的青年,不仅要成为坚定的爱国者,而且还要成为道德高尚和艰苦创业的一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全面发展,青年的道德面貌日益进步。比如,在青年中形成的自主、自尊、自强、平等、竞争、创新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工业社会,从封闭  相似文献   

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受到猛烈的冲击,道德观念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变化。汕头处于我国开放、改革的前沿,了解其农村青年道德观念,有助于了解广东以至全国农村青年正在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观念变化,引导青年健康地迈向现代文明。为此,今年三月,我们在汕  相似文献   

8.
曾以封闭、落后而闻名于世的湘西,目前正处在一个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大变革时代。急剧变化中的不断弃旧图新、新旧交替,使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首先使民族青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动:他们不满足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但直到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开辟了一条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邓小平则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性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和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折。这三大历史性转折,使当代中国实现了整体转型,使当代中国经历了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0.
陈涛 《党政论坛》2001,(9):12-14
爱 国主义是一面光辉旗帜。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之魂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它曾激励了一代代的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民族发展而奋斗不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 ,它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高命题 ;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崇高准则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要求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贡献力量 ,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突出体现。一、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六十五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在这个运动中,一大批爱国青年高举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旗帜,向旧世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从那时起,中国青年便以先锋队和突击队的姿态,出现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这种率先奋起,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今的青年一代,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当代青年来说,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重要的是要发扬革新精神和求知精神。也就是说,要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勤奋学习、勇敢探索,成为有胆有识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青年的道德意识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出一种进步与倒退相胶着的特殊状态,表现出一种改革开放背景下新旧道德观念的对抗,这是青年道德意识的退化和暧昧。当代青年意识的这种特殊表现,我们称之为暧昧的道德意识。 (一) 青年暧昧道德意识首先表现在他们遵从现行道德规范的程度大大下降,我们所大肆张扬的“螺丝钉”精神、“老黄牛”精神、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老山英雄”精神等等道德观念在青年身上越来越少共鸣。他们完全不满足于过去风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追求个性解放和实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5)
我国正处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担负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代表民族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团的任务》一书不但讲到青年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并指明了青年学习的方向、方法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终理想。因此,《青年团的任务》一书能够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热爱学习的精神对当代决策者、教育者制定教育策略、注重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这是党中央以跨世纪的眼光,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当代青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的代重任,承接着由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的民族重任,要健康成长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最重要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变住。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的前提是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要提高当代青年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真正理解和坚信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民族振…  相似文献   

15.
杨未 《学理论》2014,(6):148-149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代大学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对儒家文化是否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深切地影响着民族认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为例,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认同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审慎地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某种积极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新时代下的青年,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地领悟并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理想当中。在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引导当代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的大形势,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对中国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深刻了解,使他对湘西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深为忧虑,从而提出民族品德重造 的主张。在对湘西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对比观照中,他以辩证的态度对两种文化都进行了批判,试图以湘西文化作参照,在理 性精神的指导下,创造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和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由此进入快车道。但社会现代化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正如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所说,它还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青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体现在青年的人格结构和社会心态、价值心理的变化上,使当代中国青年表现出明显的“边际人”心态。  相似文献   

19.
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带动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又一次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准备围绕社会实践的目标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促成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这是工业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在工业化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要求。目前,全世界都在工业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目前也毫无例外地在迈向现代化。这即给青年提出新的要求,又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强烈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在工业化以前,本没有“青年”这一概念,人生的历程中从儿童径直过渡成人。自从人类进入产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客观上迫使劳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