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已经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近十年来关于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主要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各个具体事件的分析,如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苏两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方针的不同选择、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冲突、意识形态分歧、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方面。《中苏关系史纲》对中苏关系史的重新研究,推翻了许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庄斌  李桂峰 《世纪桥》2007,(5):97-98
中苏冲突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乃至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分析角度来说,他们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各种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中苏冲突的因素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二是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探讨中苏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花琦  孟凡明 《世纪桥》2014,(3):63-64
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  相似文献   

4.
天然橡胶领域的合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之间比较早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先后集中围绕天然橡胶的代购、种植、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磋商.在充分协商并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的协定》.随后,随着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缓和迹象,以及世界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又签订了新的协定以取代此前的协定,中共中央也及时对橡胶种植和生产作出了政策调整.总体上看,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天然橡胶合作方面的磋商,基本体现了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是"争夺领导权"还是争取平等——论中苏论争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苏同盟关系中,由于中国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对此,作者认为,中国没有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不平等的党际与国家关系才是中苏同盟关系恶化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大量史实的梳理,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周慧杰 《党史博采》2005,(3):132-135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且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既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对抗、敌视的一面.但是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两国关系走上了健康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丁明 《党的文献》2006,(2):65-70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灵活应对,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对苏政策,显示了他高超的外交谋略和斗争艺术。在1979年中苏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在他的指导下,成功扭转了中苏两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对抗之后积怨甚深、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双方在国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在“正常化”这一主导性前提下逐步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中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电报、访问等形式积极进行互动,对谈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停战谈判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城谈判阶段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板门店谈判第一阶段主要谈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板门店第二次谈判重启后,美苏两国的新领导人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战俘问题上中苏出现分歧,中国只能被迫接受苏联的方案,做出让步,签订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9.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苏同盟关系被推向顶峰 赫鲁晓夫担任苏其中央第一书记后,中苏关系的发展也随之进人了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出于在远东战略目标的考虑,在对华政策方面由与美国合作逐步转向倚重与支持中共,与中共积极开展经济关系.此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苏联对中共在东北及部分华北地区政权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双方在中长铁路产权和开发东北资源方面的矛盾上.双方虽然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摩擦,但总体上中共与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是主导方面.它构成了中苏军事和政治同盟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宋庆龄当选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后又连任会长,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致力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期间,宋庆龄两次出访苏联、接待苏联代表团及领导人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宋庆龄之所能够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领导人并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自身与苏联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对孙中山联俄遗愿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论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成因、实质、议题、影响研究等方面,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学术争议与观点交锋。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在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完善及研究视角的拓展上仍有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党史》2014,(6):38-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条本会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以建设人民首都,并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15.
刘杰  何平 《党史博采》2014,(3):55-56
中共中央、毛泽东于西柏坡秘密会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是我党于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所发生的重大的外事事件,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以中共主要领导人的身份与苏共高层领导人会面。正是这次会见,中苏两党就中国革命的前景和两党两国未来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使中苏高级领导层更直接地增进了了解和信任,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走向中苏同盟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二十大宣告了国际共运传统模式的危机,遗留了谁是后斯大林时代国际共运理论的阐释者的问题,这成为中苏论战及社教的共同起源.中苏论战与社教互动的影响:一方面使双方都错过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契机,毛泽东误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阶级斗争歧路,赫鲁晓夫自认为是对马列主义新发展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等理论,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使两党两国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发来照会,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3日,周恩来复电热忱欢迎中苏建交。中苏建交,带动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同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18.
1969年3月,苏联挑起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美国情报部门最初认为这场冲突是由中苏双方长期以来角逐对珍宝岛的控制权所致,并且判断是由中方引发了最初的冲突。但随着中苏边界冲突的加剧,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检阅陆、海、空和公安部队。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为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