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刑事审判方式变革为控辩式诉讼。庭审中核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由原来的审判人员“审问”改为公诉人“讯问”。针对这一做法,司法实践中褒贬不一。笔者拟就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程序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2.
试论建立我国“义务型”法律援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建立我国“义务型”法律援助制度陈爱民苏元华自从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如何构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律师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徐斌 《法制与社会》2013,(10):51-52
我国当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始建于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律师法》。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它是我国首部法律援助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建立。本文探讨《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确立、完善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总则,彰显我国立法的进步.但是,从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角度上讲,我国仍存在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简要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及其人权保障的不足,认为要进一步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从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被害人司法审查制度,赋予刑事被害人上诉权等措施展开.  相似文献   

5.
王健 《法律与生活》2011,(18):17-17
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众多修改条款中,有一章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第四章“辩护与代理”。该章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48小时。”诸如此类的规定被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曾全程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著名刑事诉讼法专家陈光中称为:“此次修改最令人满意之处。”  相似文献   

6.
试论人大对检察机关“不诉”裁量权的监督贵程春宁海军不起诉是由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终止诉讼的活动。去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停止使...  相似文献   

7.
辩护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司法改革为刑事辩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下称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可以充分介入审判前程序,律师介入刑事审前程序的法律规定使刑事辩护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审前辩护权及程序保障机制(一)刑事审前辩护权的发展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得我国法律第一次允许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前的程序,辩护律师可以参与审  相似文献   

8.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具有无罪推定实质含义的内容“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明文确立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不仅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改革与完善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长达几十年的论争,明确将“罪从判定”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条基本原则,从而为“无罪推定”诉讼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郭春涛 《中国司法》2007,(11):15-18
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正因为此,法学理论界,包括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包括从事应用法学、部门法学研究的学者,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也纷呈迭出。但其中,鲜有系统地涉猎司法行政工作的成果。作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者,笔者就《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涉及司法行政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一名研究者的视角,认为《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涉及司法行政工作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律师制度、司法鉴定、刑事和解、刑事执行、法律援助、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刑事执行,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即将对1997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再次进行修改。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强化人权保障理念,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有机统一起来,使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各个制度和程序之中。近些年,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成为法学界、司法实务界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其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刑罚活动,但对行刑(刑罚执行)活动似关注不够。本文基于监狱法制工作的实践,拟以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点,从行刑的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发表一些管见。一、对第一章“总则”的修改建议(一)关于刑…  相似文献   

11.
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强制医疗程序在实践运行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当下对该制度予以具体化、明确化、规范化,确保其正常有效的运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从两个实发案例谈起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篇第四章设置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首次规定要通过司法程序来决定当事人是否需要强制医疗,标志着强制医疗司法审查模式在我国全面确立。《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笔者所在市发生了两起强制医疗案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五、中国刑事法律援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刑事法律援助面临的发展机遇如前所述,1996年3月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的第一次修改正式确立了中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法治的进步,人权保障理念的传播,特别是2004年国家宪法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社会对法律援助包括刑事法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长永 《现代法学》2004,26(3):26-31
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既是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实现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人权的程序保障、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需要;在修改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结合我国国情之间的关系;修改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加强对追诉权力的控制、辩护权利的保护、保障公正审判的权利以及健全程序侵权的救济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雷小政 《证据科学》2016,(3):290-296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言词与实物区别排除”,或者说,“强制排除与裁量排除相结合”的模式。当前,非法证据排除说理是整个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一个“短板”。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瑕疵证据、非法证据通过“补正”、“合理解释”被采纳,但缺乏“实质说理”。强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需要强化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质说理”。这一完善过程是艰巨的,涉及实体规则、程序规则、配套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建构一独立自洽的针对证据合法性调查的“诉中诉”程序。  相似文献   

15.
浅议“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原则是由控方举证、沉默权、疑罪从无三个基本规则组成,它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力起了重大的作用,已经作为一项基本的保障人权的理念和司法观念,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后,也确立了无罪推定的有关制度。本文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利弊进行了详细分析,以论证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无罪推定制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诉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已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一段时间以来,仍有一些媒体称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的原则,这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立有罪”。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不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对他人确定有罪。其中“依法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和诉讼制度,依照刑法作  相似文献   

17.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的挑战《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有关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九大领域进行了完善,其中"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修改完善了律师会见阅卷程序、强化了对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补充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范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扩大了法律援助适用范围"这六大部分对反贪案件的侦办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要求达到了很高的程  相似文献   

18.
一、立法现状分析 证据信息展示制度是与对抗制审判方式相伴而生的一种诉讼制度。我国刑事诉讼引入了对抗制审判方式,但没有确立完整的证据信息展示制度。现行法律规范中,包含证据信息展示意蕴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当中。但形式上不规范、不系统,太过零乱,内容上不全面、不完善,缺陷很多。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19.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法律渊源刑事诉讼中的“上诉不加刑”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确立的一项司法民主原则和制度,它是从所谓“禁止利益变更原则”(Verbat dir vef-omafjo inpejus)中引伸出来的,随着刑事诉讼法制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出现要比上诉制度的产生晚得多。在西方,上诉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而“上诉不加刑”原则的产生始见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此后,“上诉不加刑”原则主要在大陆法系  相似文献   

20.
黄宁 《法制与社会》2013,(26):57-58
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一押到底,直至审判结束,形成我国高羁押率的司法现状。《刑事诉讼法》第93条确立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但该制度存在有些不足,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审查期限、审查救济程序等方面对其提出完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