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世界沉浸在技术对自然征服和资本获取利益的狂热潮流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前瞻性地洞察到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矛盾,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剖析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深刻内涵,遵循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平衡原则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原则,正确把握人本性、辩证性和科学性的显著特征,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类中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关注,"人类中心主义"便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来解读这种辩论.通过对历史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演变考察,本文试图表明,相对于环境而言,人作为价值主体处在中心位置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而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自身的和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期就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极具前瞻性地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谐指明了方向。他们认为人类源于自然又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由社会性质、资本家的贪婪以及科学技术的滥用所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当前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纠纷的新途径,它通过和解性程序达到恢复性结果,符合当今社会废复陛司法的理念。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刑事和解热潮的情况下,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模式选择、适用阶段、制度保障等问题都没有厘清。因此,构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实现“两个和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和解统一”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解读和领悟马克思的生态观,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一直停留在尝试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机制,我国有必要引进,用于解决那些比较轻微的刑事案件,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缓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等,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生存的土壤,北京、湖南等地的司法机关也做了积极的实践,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是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8.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近代以来,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真正元凶是资本的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路径在于:调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等.  相似文献   

9.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地平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元凶是"资本的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途径,一是调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二是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三是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刑事和解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司法实践表明,刑事和解能一体化地解决传统刑事诉讼所忽视的修复社会关系、赔偿被害人损失、减少短期自由刑适用和提高诉讼效率等问题.然而,当前刑事和解适用规模较小,司法适用上存在被告人适用程序不平等、赔偿数额不够合理、和解趋于形式化、公众误解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准确理解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规定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制度,保障经济困难的被告人平等享有刑事和解的权力,有条件地制止漫天要价行为,构建起当事人真诚沟通、谅解的平台,并厘清社会公众对刑事和解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压力下,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了反思,把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凸现在世人面前。实际上,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始终是人类生活样式的标尺,或者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函数。在不同的人地关系的影响下,人们面临的生态环境状况是不同的。 一、农耕文明:从敌人到榜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第一种形式是人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为人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范式,其解决的关键在于人。"两个和解"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人为本"实现了对"两个和解"思想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在根本上是由现代科技的实用主义实践造成的,其理论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性理解。汉斯·约纳斯拒斥现代科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作一种"利用"关系来对待,反思并批判了西方哲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论理解,进而用人本论解释康德的绝对命令,提出了独特的环境伦理理论:一方面,在一般哲学问题上将心灵哲学推进并转变为超越传统二元分立的人类本体论;另一方面,在环境问题上指出人类对于后代乃至整个生物圈都负有责任。约纳斯的论点对于思考科技发展以及环境伦理问题提供了颇有启发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4.
执行和解是和解这一纠纷解决模式在执行阶段的应用,具有独立的地位,旨在解决执行名义之后产生的“二次纠纷”。我国现行执行和解属于“形式的执行和解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我国的执行和解,应当承认其“私力救济”的独立地位,允许当事人对执行和解协议提起诉讼,保障当事人诉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刑事和解理论研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这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我国刑事和解之实践效果;如何界定刑事和解的基本内涵;如何辩证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关系;如何对刑事和解予以必要的立法回应。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刑事和解通过权衡被害人利益、加害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实现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利益权衡为视角,刑事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保当事人双方合意的自愿性、如何规制刑事和解适用中出现的泛化倾向以及如何确保刑事和解发挥应有的社会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不仅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和能动的改造性,而且还表现在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分化与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资本利润、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置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来考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仅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还能在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达到和解息诉的目的。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如何在刑事领域中实施恢复性司法,以化解矛盾,恢复关系,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对于刑事和解价值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我们依法加强和规范刑事和解工作,这对化解当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是旨在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上向来有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之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地位、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环境道德实践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进是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司法改革试验的一个热点,无疑是近些年来实务中探索较多、理论上争议较大的一种新型案件处理方式。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特别程序首次入法,并且以三个宏观框架性条款对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做出了规定,这对于有效应对实践中的刑事和解混乱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肯定该程序进步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刑事和解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检察机关近几年适用刑事和解的情况进行实证调研,认为我国目前的刑事和解存在适用范围界定不合理、不同程序之间衔接困难、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新界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厘清程序之间转换的障碍、建立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