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是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哲学命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与统一战线具有本质联系,贯穿于统一战线全过程。“和而不同”是统一战线形成的前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的思想理论渊源;“和而不同”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统战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张立文 《人民论坛》2013,(28):26-28
和排名:第7位得票数:5751得票率:52.6%精华阐释:"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相似文献   

5.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在强调“思想统一”的时代,只能被当作谬理来批判。近来,大约与创建和谐社会有关,从文人学者到国家领导人,均有对“和而不同”一语内涵的诠释和其重要性的阐述,并大力提倡之,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然而,我观其文章语录,只是侧重于对“和而不同”的解释与提倡,对“同而不和”这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却较少述及,故撰文聊补其阙。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在《形态》中,通过哲学信仰的清算和对“现实社会”的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两大起点”,即社会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社会的历史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唯物史观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并指出唯物史观以方法的革命性为先导,昭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现实社会"是马克思的早期"社会"概念及其原则的具体落实和实现.通过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对"社会"进行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并阐明了"现实社会"的"两大起点":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逻辑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的历史起点.唯物史观体现了"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着眼于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而做出的科学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历史创造理论.在实践中,我们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项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适应历史方位转变的需要,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必须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逸博 《文明大观》2001,(4):29-29
正像所有国际化大都市一样,韩国汉城的马路宽阔平整,两旁造型各异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街道上来往的人们,不论男女,都是行色匆匆,就连陪同我逛街的当地朋友,走起路来速度也不慢,仿佛忙着赶火车似的,几次都把我们甩下老远,发现后又折回不住地道歉。问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急急火火的,是不是还有其它事要办?他笑着解释道:“哪里哪里,只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也改不过来。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当代中国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出现了认同危机问题:一是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应当具有的合理关系出现了模糊认识;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之间的张力关系出现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达成价值共识,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的思想,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高度概括.在新的世纪,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解决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好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彭德林 《前沿》2011,(14):58-61
现实生产关系规定的具体劳动过程是个人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意识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根本,这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根本原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满足人民的个人生存发展需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现实劳动中有机统一起来,更为科学深入地把握住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真谛,为改善民生的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冷霜 《理论月刊》2004,(4):10-12
矛 盾 普 遍性 与 特 殊 性辩 证 关 系 的原 理 ,既是 产 生“ 三 个代 表 ”重 要 思 想 的 哲 学 基 础 ,又 是 领 会 和 实 践“ 三个 代 表”重 要思 想 的一 条哲 学 线索 。实 践“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 想 ,要 始 终 把 握和 处 理 好 矛盾 的 普 遍 性与 特 殊性的 辩 证关 系。  相似文献   

17.
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因此东方国家一旦成功地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8.
李心记 《前沿》2012,(4):57-5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相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个人而言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多重规定的、生活与现实中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限度的。  相似文献   

19.
朱茜 《求索》2011,(1):239-241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严刑峻法与防奸之术也不能让君臣摆脱无穷无尽的战争状态,于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墨家提出"兼爱非攻",而申不害在继承黄老道家的基础上则提出了自己的"循名责实"。循名责实理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也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之路。在申子的政治理论中,术治是其国家理论的重要环节,但它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与术治的结合使得申不害政治思想成了专制法制下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国家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个新名词——“老漂族”进入人们的眼球。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在这里安家落户。很多年迈的老人也远离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或是来帮子女照顾小孩,或是被子女接来享享清福。但是离开了熟悉的人际圈子。离开了一生浸染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都市中,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遇到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