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力量,是中共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将技术史引入中共革命史研究,可以拓展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领域,为阐释中共革命提供新的维度,进而回应中共革命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此为基础,比较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的技术利用情况,可以尝试一条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新线索。中共革命的技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中国革命研究中,"新革命史"或"新政治史"的取向日益明显。在新思维冲击下,传统中共历史研究需要怎样的视野转向,才能应对冲击就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革命中的"新人"塑造出发,讨论身体在革命中的意义,提出了身体视角下的革命史研究的可能。通过对身体视角下革命史研究的梳理,以及土地改革中身体政治实践的讨论,强调身体政治可为中共历史研究提供启示。将身体引入革命历史研究,既是关照"人之再造"的革命诉求,也是以身体将人置入革命历史研究,并在动态历史实践中体会革命之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对革命场景中身体政治的讨论,目的是推动原本处于相对静态的中共历史研究更多关注动态进程,最终迈向实践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共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问题,只有不断思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才能推动革命史研究的不断前进。中共革命史是一幅内容丰富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军事,也有社会、文化与生活,革命日常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革命日常史”希望通过探讨组织与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宏大问题的日常面相走进生活世界,丰富对中共革命的认识,提升其历史解释。通过具体的个案实践可以发现,“革命日常史”是可行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70年来的中共革命史研究,与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程一样,走得辛苦,来之不易。有成绩与进步,也有不足和曲折。本文无意讲述70年中共革命史研究进展的全过程,只是撷取一些笔者以为重要的革命史研究问题,予以切入,窥察7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共革命史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展现的趋势性变化。关于过往的讨论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回望,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探寻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阐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和最终结局,并为人类革命史的研究提供具体实证和理论参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然而,以往的研究模式和一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共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想实现中共党史或革命史研究的真正突破,必须寻求研究思维的转换和研究视角的创新。比较而言,中共革命与中国乡村相互连接、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双重互动的视角是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是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革命史"研究路径的兴起,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视角明显转化,研究视野大为拓展,在革命事件、革命动员、革命政策、革命组织、革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当然,对于"新革命史"研究路径的关注与认可,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革命史的研究,"新革命史"研究路径与传统革命史研究路径也并不是一种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新革命史"研究路径一定能够将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研究层次,也一定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将阅读与接受史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共革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革命理论著作在中共构建政治文化、推动革命动员的过程中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共革命理论的接受史,具有推进阅读史及中共“学习史”、政治教育史等研究的多重意义。如何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将从中共革命理论阅读与接受史的范围、方法以及理论接受与革命生活、革命实践的关联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和历史形成的原因,当今一些设区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地方史一般是由不同系统地方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研究这一情况下的地方革命史,显然有益于一地一市及整个地方党史的充实完善。笔者在与汪冠峰、侯小莹、黄尤敏、庄庆星诸同仁一起编写《从中共泉州特支到泉州中心县委的革命斗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版,以下简称《地方革命史》)的实践中体验到,不同系统地方党组织革命史研究途径的选择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大致可概括为"六个选准"。  相似文献   

9.
吉安市委党史办,成立于1960年5月,原名中共吉安地委革命史编纂办公室。吉安党史工作已走过50周年的光辉历程。50年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吉安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编纂、研究和宣传工作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编撰出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X湘赣革命根据地》《吉安英烈》《吉安苏区史》《吉安人民革命史》《改革开放新吉安》等有相  相似文献   

10.
将文艺宣传延伸至乡土社会的神经末梢,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理,将松散的农民群体纳入到革命的组织体系中,实现上层政治理念与底层农民意识的有效联通,是中共的独特政治优势。抗战时期,中共不断深化对民歌"宣传政治"功能的认识,并创造性地在传统民歌中植入革命、抗战、生产等新鲜元素,使传统民歌实现了从"延续传统"到"融入革命"的话语转向与主旨重建,从而建构起一套运用革命话语、输出革命理念的新民歌文化体系。改造后的民歌既是中共革命话语的有效载体,又是民众表达心声、构建政治认同的另类途径,"歌声中的革命"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199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辑出版了《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专辑,主要收入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研究文章,并选编了部分反映中共“一大”前后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回忆录。  相似文献   

12.
朱宇 《奋斗》2014,(6):53-54
正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的成立,标志着东北这块早期革命活动的沃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人民同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了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对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尤其是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革命爆发前后的社会生计危机,是促成中共革命扩散的重要社会经济背景。这种危机既源自民国初期南北战乱所激化的财政和金融危机,以及传统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现代工商业竞争下的市场生存危机,又显现了革命运动纵深演化的内在趋势和城乡经济关系链条断裂后民众日常生计的窘迫反应。遍及城乡、引发恐慌的社会生计危机,特别是刺激人类原始本能的粮食危机,实际上要比农村社会的地权集中和租佃制度,更易造就革命传播的即时性心理氛围。适当跳出"土地革命"的惯性思维,从近代以来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考察中共革命兴起和演变的复杂过程,是研究中共革命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谷城县是鄂西北山区的一个老苏区县,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这里有许多的革命遗址和革命遗迹.党史研究也硕果累累,先后编辑出版了《薤山红旗》、《汉南曙光》、《谷城革命史》、《谷城革命简史》、《中共谷城县组织史资料》、《中共谷城历史大事记》、《光辉足迹》等七部党史资料丛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利用这些党史成果,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利用革命遗址和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盛(土康)是谷城革命的发祥地,现存有乡苏维埃和中共谷城县委等旧址;薤山是谷城革命斗争的中心,依然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坚强阵地”──中共五通桥区委决定建立革命史陈列馆陈文书中共五通桥区委决定建立“五通桥革命史陈列馆”,这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是一项富有远见的决定。早在大革命时期,五通桥就有党的组织活动,五通桥人民为革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五通桥有一所学...  相似文献   

16.
从革命与社会生活关联的角度入手,讨论中共历史研究中“问题感”缺失的状况及原因,对深化党史学理论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有些中共历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淡漠,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基本陷于简单的政策阐释的层面,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封闭性.中共历史研究学术化的前提在于放开历史的视界,走向政策实践的动态历史,以问题为导向来呈现社会与生活视域中的革命史.  相似文献   

17.
《广东党史》2011,(7):57-57
6月14~15日,由中共河源市委、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和江西省赣南师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系列理论研讨会在河源市隆重开幕。中央和省内外从事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及革命老同志共200多人汇聚河源,  相似文献   

18.
中共历史研究目前存在多种范式。革命史范式是以往的中共历史研究中盛行的一种研究范式。它适用于1957年前的中共历史。革命史范式有两种类型。现代化范式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一般是指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范式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还需要加强。自然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也是目前中共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范式。各种研究范式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但也没有必要要求不同研究范式的糅合。  相似文献   

19.
北伐运动进至湖北时,正逢1926年水灾,免除自然灾害的后续威胁是新政权面临的紧要问题。在堤工经费筹集上,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下的农民协会之间产生分歧。国共分裂之后,中共将灾民视为重要的革命动员对象。在军事斗争的配合下,湘鄂西苏区建立起来。1931年水灾后,湘鄂西苏区采取在苏区内、外夺取物资的方式度荒。1932年初,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主张以灾民推动土地革命,但灾民更关心是否能获取物资供应。在春汛将到来之际,苏区被迫放弃斗争,集中力量推动苏区和国民政府的堤工建设。在自然灾害的剧烈冲击下,苏维埃地方政府被迫有选择地调整革命策略,与国民政府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引入自然环境这一要素,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海淀革命史资料选编》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1995年12月14日,中共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主持召开了"海淀解放47周年暨《海淀革命史资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出版发行座谈会。应邀参加座谈会的主要是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在海淀战斗、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