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路径依赖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以广东东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月皎 《理论月刊》2008,(9):165-168
利用先发优势,凭借比较优势,东莞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报酬递增,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生产,形成了东莞制造业大批产业集群的现象,东莞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莞制造业的出口加工型"路径依赖"特征十分明显。进入新世纪后,先发优势削弱、成本优势递减、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使东莞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本文试图对东莞制造业如何走出传统路径依赖,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2.
东莞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之时,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台资IT业的"加工厂".被纳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本文对东莞业已形成的外生型IT产业群进行分析,解析其结构和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莞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之时,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台资IT业的"加工厂".被纳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本文对东莞业已形成的外生型IT产业群进行分析,解析其结构和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交部长王毅在任国台办主任期间曾经说过,东莞的发展离不开台商,东莞是台商最为聚集的地方之一,东莞台商的发展在全国具有标杆作用,是大陆台商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以外销型企业为主的东莞台商在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国际大环境不景气的重压之下,开始寻求转型升级之路。拥有3000多家会员企业,被誉为"天下第一台协会"的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东莞台协),在台商转型升级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天平  刘友金 《求索》2011,(9):79-80,217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后能否达到此目的的关键是转移后的产业能否融合当地的传统产业,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转移后产业供应链能否与当地产业供应链实现无缝连接,如果成功就能实现产业升级。本文主要研究转移后产业实现产业供应链的现实必要性,从供应链资源共享和适宜产业方面研究了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的路径,并提出了承接地的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6.
金波  冯达 《求索》2013,(2):39-41,80
产业转移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人造板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因素,分析了当前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人造板产业转移的三大作用机制.并对产业转移过程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造板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访约在叶春荣在东莞出入率最高的办公室,门外就是他一手打造的"作品"——大麦客,看起来仿似一座沃尔玛,时间是上午8点30,这座营业面积占地2万平方米的卖场还没有开张,10月的东莞,暑气依然蒸腾。与其迁移,不如就地修炼采访前一天,叶春荣刚刚从哈尔滨返回东莞,大麦客的产品正在绥芬河边贸区布点,风尘仆仆的他深入"一线"探访。采访中,他的手机不时响起,门外几位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客人正在等候,虽然卸任  相似文献   

9.
《协商论坛》2015,(2):61
春节期间,接连传来制造业大省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这集中爆发的制造业倒闭潮,与春节前后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不无关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2,(7):82-83
近年来,阳江市积极实施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转移"的战略,与珠三角地区共建了广州(阳江)、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以下简称园区)。阳江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势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目前,全市4个园区已掀起了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外源带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实现了从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型,经济结构呈纺锤式,两边小中间大。东莞制造业的未来调整升级仍主要依靠政府行为主导。东莞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主导政策,如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物流中心港口的开发、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等,为东莞未来的制造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整合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刘东萍 《台声》2010,(8):51-52
<正> 2003年8月,来自台湾的陈郁升独自站在东莞街头,看着林立的厂房,来往的车辆,心情十分低落。他甚至有点埋怨父亲,为什么让他来大陆?然而3年后,他却爱上这片充满商机的土地,也在东莞成功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子承父业上世纪90年代,陈郁升的父亲来东莞投资,在虎门白沙建立"东莞市虎门金彩色料厂"。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却坚持每月回台湾看望妻子与儿女。父亲务  相似文献   

13.
最近,广东东莞"两会"火了一把。南方都市报一则新闻《东莞"超级壕们"如何提案?》复原现场——"富豪榜"上数得着的人物出席分组讨论会,"豪华阵容"却不时陷入无法发言的尴尬冷场。富豪们参政议政的状态,又成一场部分网民批判的狂欢盛宴。企业家作为阶层代表,在人大代表中也有一定数量。富豪"成功"、"光鲜"的标签,不可避免地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履职行为在聚光灯下纤毫毕现。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5,(2)
<正>从"双转移"到"对口帮扶",韶关、东莞两市,虽不接壤,却因共建莞韶产业园而多了一份血脉相连的"兄弟情"。"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方向盘周围,回转着我的后悔。"歌曲《一路向北》萦绕着哀伤凄凉的基调,一路向北,一路压抑。然而,对于从粤南东莞来到粤北韶关"对口帮扶"的干部们来说,却是一路北上,浩浩汤汤,昂扬自信。他们是动身最快的一个帮扶团队。"2013年12月9日进驻,东莞14人,韶关8人,共22人,一个星期之内全  相似文献   

15.
刘进东 《小康》2011,(6):26-28
真正的"电荒"尚未到来,但电力紧张已经让中小企业心"慌"意乱。在广东工业重镇东莞的调查显示,以技术革新、机器化应用为主导的产业升级加大了中小企业对电的依赖,而当地的"错峰用电"方案使得诸多中小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2,(9):85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惠州市把"双转移"工作作为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深莞惠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结合惠州既有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这一实际,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双转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科学发展新路子。主要成效体现如下——一、激发了发展活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过去四年,全市生  相似文献   

17.
《同舟共进》2012,(12):F0003-F0003
依靠"双转移",10年从粤西一个小农场成长为国家高新区10年,在历史长河不过一瞬,然而对肇庆高新区(大旺华侨农场)这个当年被地方视作发展"包袱"的区域来说,10年的发展无疑树立了一座丰碑:10年时间依靠"双转移"从广东中西部的一个小农场成功实现"三级跳"成长为国家高新区,在广东书写了一个借力"双转移"转型升级的神奇模式。这个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调任广东后7次莅临视察指导工作的地方,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罗浩  颜钰荛 《岭南学刊》2013,(6):115-119
使用广东2005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及2009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并采用More值和向量夹角测定产业结构变动的速率,及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定产业升级的方向。结果发现:2004—2008年间,广东产业升级进程和速率较快,产业结构变动相比全国更为明显;省内四大区域的产业升级速度与各自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也与各自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产业结构变动主要体现为非农化、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而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仍较有限,经济结构进一步走向服务业化还有待时日;制造业逐步摆脱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依赖,朝着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加快发展,产业升级趋势比较明显,与此同时,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却发展比较滞后。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9,(32)
正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今年东莞提出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东莞当前正面临"三区"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投资东莞、抢滩湾区是越来越多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选择。"十年磨一剑"的东莞国际商务区全面启动建设,备受瞩目,为企业家们布局湾区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台资企业在大陆接近9万家,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一些台商投资集中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处东南沿海与珠三角前沿的东莞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一度集聚了大批台湾电子及零组件企业,形成完整的配套产销体系,创造了闻名海峡两岸的"东莞模式"(后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