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忆起那个儿时的黄昏。 暮霭宛若牛乳,在浅浅的林间流动;牛蹄在山路上踢踏作响。我一个人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远远的便听见吱吱呀呀辘轳摇水的声音——苍茫暮色里,最后的霞光勾勒出父亲搅动辘轳那明显吃力的身影。我的心陡然涌起巨大的感动与酸楚:父亲老了,辘轳也  相似文献   

2.
傅举有 《新湘评论》2005,(12):63-63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贾元春回大观园省亲,看了贾府的戏班子所演之戏后,非常欣赏其中一个叫龄官的,便加点了两出戏,并吩咐道:"不拘那两出就是了。"戏班子的头儿贾蔷为了卖好,便自作主张定了两出戏,要龄官演。因为这两出戏"非本色之戏",龄官"执意不从","定要"演自己想演的戏。贾蔷拗不过她,  相似文献   

4.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民间称为“岳州班”。1953年始定名为巴陵戏,是湘北人们喜爱的地方大戏剧种。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代末叶,巴陵戏出现了兴盛景况。巴陵戏传统剧目较丰富,据统计共423个。习惯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以半本戏居多。巴陵戏的声腔分昆腔、弹腔  相似文献   

5.
阳戏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阳戏曾一度以其流行的地名而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黔阳阳戏。之所以称为阳戏.一种说法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傩堂戏祭祀娱神的“阴戏”相对而言得名。阳戏流布于我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及黔、川、渝、鄂等省市临界诸县,约在明末清初流入城市。  相似文献   

6.
阳戏是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阳戏曾一度以其流行的地名而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黔阳阳戏。之所以称为阳戏,一种说法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傩堂戏祭祀娱神的“阴戏”相对而言得名。阳戏流布于我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  相似文献   

7.
黄土哨阳戏概述 “傩”源于巫,其意为“驱逐疠鬼”或“驱邪纳吉”,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遗存。贵州傩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嬗变成了傩戏。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目前,仅见于贵州省福泉市的阳戏,前身叫“元皇宝坛”。福泉阳戏从军傩演变而来,是我国整个傩文化活动中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乡人傩”的分支,是原始  相似文献   

8.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傩戏,产生并依附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是傩祭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坛祭祀中除了包含有叫做“正戏”的傩戏外,还有大量的祭祀仪程——“法事”。法事与正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祭祀的整体,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祈祀丰年、或禳灾纳吉、或求子赐福、或超度亡灵。傩戏剧目的内容与祭祀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傩戏正戏《搬先锋》与除驱鬼疫的目的直接相连;《三妈土地》与农业丰产和人…  相似文献   

9.
侗戏,无论联曲体,板腔体,或是曲牌式,只要是戏曲色彩赋予个性,不管怎样的探索路子,"姓侗"就行。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也是戏剧的民族。侗戏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侗戏音乐作为侗戏的灵魂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洗礼和考验,至今仍然被侗家人感动不已,捧为文化瑰宝,视若掌上明珠。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使其继续保持永恒的艺术魅  相似文献   

10.
星云 《党的建设》2014,(3):47-47
人生如戏,可又有别于戏。它没有预演的机会,一旦拉开了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1.
剧场的掌声     
我是个戏迷,一有空就巴不得去看戏。最近,我一连看了几出“包青天”的戏。我第一次看“包青天”戏时,发现“包青天”一出场,剧场里观众自发发出热烈的掌声。第二次是在另一剧场看“包青天”的另一出戏,观众与上场也不同,但当“包青天”出场时,剧场里也发出热烈的掌声。第三次看“包青天”的戏是在离家千里之外,戏的内容不同,观众当然也不同了,但当“包青天”出场时,剧场还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以后看了几场“包青天”戏,同样出现类似情况,不由我思索起来。  相似文献   

12.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荆河戏以弹腔为主,兼容昆、高等腔。弹腔又分南路、北路和特定调三种  相似文献   

13.
农场的女职工因为成了春播这场戏的女主角而倍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摘几个片断,看看农二师三○团的女主角们在春播这场戏中的精彩表演吧。  相似文献   

14.
正近半个世纪,刘铁军一直与黔西文琴戏为伴,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他从未懈怠,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将黔西文琴戏的传承发展进行到底”。60岁的刘铁军,精通多种伴奏乐器,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文琴戏的传承人。在传承文琴戏的道路上,他呕心沥血,创作的文琴戏曲目多次获奖——2005年,《团年饭》参加贵州省地方税务系统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并参加颁奖晚会表演;  相似文献   

15.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10,(11):58-58
布依戏的诞生和成长,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把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摩公的祭祀跳神唱段剥离出来,配上各种民间器乐再搬上舞台,一步步地艺术化。在这华丽的嬗变中,浸透了布依族戏师天才的创造,使得布依戏在音乐上悠扬缠绵,表演上有摩公作法的动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区时期,中共将戏剧作为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力发展带有革命色彩的新戏,但苏区民众看重的是戏剧的娱乐功能,因此在接受新戏的同时,也热衷于旧戏,双方由此在演戏和看戏问题上产生互动。中共将此看做是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并采取种种措施,禁演和改造旧戏,发展新戏。尽管新戏确实取得良好效果,但旧戏也未能完全禁绝。  相似文献   

17.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早期俗称“上河戏”、“大台戏”或“汉班子”:1950年以后一度称“湘剧”。1956年.以其流行的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名“荆河戏”。  相似文献   

18.
正傩面具是安顺屯堡地戏的核心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傩雕已发展成为安顺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从事傩雕技艺的民间艺人达上千人。然而在产业繁荣的背后,地戏文化的传承也应引起重视。5月31日,记者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馆内形态各异的安顺地戏面具——仡佬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傩戏面具、阳戏  相似文献   

19.
吴艳 《理论建设》2006,(2):62-64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优秀戏曲剧种、安徽的标志文化形象和代表性文化品牌。之所以称为黄梅戏,是因为它起源于黄梅县紫云、垅坪等山区的采茶歌,经过与道情、连厢、旱龙船、弹词等说唱文学结合而逐渐形成一种民间小戏,后东流到安徽省安庆地区而发展成黄梅戏。在当今黄梅戏艺术事业取得累累硕果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下,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起源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20.
"后宫"戏充斥荧屏,从《步步惊心》到《倾世皇妃》,从《后宫》到《美人天下》,6个武则天争奇斗法,20部后宫戏联袂而出。据说一批瞄准宫廷之戏,还在横店等地,热火朝天地赶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