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化。清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两岸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着,由清明节衍生出来的各种诗文、谚语、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类民俗活动多不胜举,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8)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华人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连假的最后一天,全台湾都是晴朗无雨、阳光普照的好天气,适合出游、扫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华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与纪念亡者有关,在清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情思     
<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祭祖,其实是一场寻根之旅,代表着一种血脉的传承与责任,对赐与我们生命的人,心怀感恩,也有人说清明是诗的节气,霏霏春雨滋润让诗意萌发、生长,以致催生出古人许多名诗佳句,比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清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即使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主义的糟粕抛弃殆尽、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人有意无意地遗忘的时候,这个节日却没有遭遇泯灭的命运.可见,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和文化心理之中,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无法抹去的.  相似文献   

5.
王雨 《前沿》2011,(24):186-188
清明节是我国暮春时节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的双重功能,兼具两种情感氛围,成为人们表达对春季的时间感受和怀念先人的特定民俗节点,是融合上巳、寒食、清明三大时间相近、功能不同的节日、节气的综合产物。本文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具体的形态分析考察了这一重要节日从先秦到唐宋这段漫长岁月的融铸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今年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四月五日或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清明,就天气来说,是形像天气清沏明朗。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一改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在农业生产上,此时多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  相似文献   

12.
报载有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建议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的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代表直言,当前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需加强;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德,这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4,(5)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语道出了中华炎黄子孙在清明时节祭拜祖先、祈福祥和的美好心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 08天,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国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15.
献爱心表真情□文丽清明,一个忙碌的时节,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都江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清明的放水节。全市张灯结彩,喜迎四方宾朋。而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都江堰市支部联合组织的迎香港回归义诊活动,又为这个盛大的节日增添了一道风景。早晨8点,忙...  相似文献   

16.
本刊這一期面世的時刻,正當中國千百年延續下來的清明時節。這時我國大部份地區氣温漸高,草木萌茂,一變枯黄的寒冬景象,迎來明湄的大好春光。每逢這一節日,許許多多同胞外出‘折柳’、‘踏青’,給生活平添許多樂趣,但是也有不少客中遊子,會油然而生思親懷故的傷感,原因是‘清明’歷來又是我國人民悼亡掃墓的重要節日。  相似文献   

17.
潜楚 《今日浙江》2013,(7):56-57
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白居易《题处州缙云鼎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缙云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日中,举行庄重而热烈的黄帝祭典活动,缅怀始祖功德,畅叙宗亲情谊。缙云黄帝祭典,分春(清明)秋(重阳)二祭,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仙都"清明节·黄帝祭典"  相似文献   

18.
清明习俗     
赵书 《北京观察》2014,(3):66-67
正人们在清明期间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的希望,是一个集哀思和踏青于一体,怀念先烈和亲近自然共一时的极具中华民族浪漫情怀的节日。"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在4月5日前后。清明在古代又有"植树节"、"踏青节"、"聪明节"等称谓,与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并称为我国  相似文献   

19.
又到清明,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饮水思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本期“前沿记录”特选登此组稿件,以感念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相似文献   

20.
胡荣柏 《传承》2013,(1):70-71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