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青年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大学部分青年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青年教职工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度较高,而行为倾向有待加强;在践行方面,青年教职工践行度较高,但榜样作用和传导作用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影响青年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牟成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十分重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要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广大青年,青年人在人生中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第一颗扣子。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否  相似文献   

3.
藏区青少年群体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藏区青少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教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陈旧、青少年群体核心价值观移位、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等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性认同,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行为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积极创新社会实践路径,实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有助于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发展。青年群体有其特有的现实境遇,针对青年的特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方式上既要传承也需创新,理论认知、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化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渊源,而且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纾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化的现实困境,依托资源共享课,创新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等3个路径,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化建设是引导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开展职工文化建设的教育、阵地和建设作用,抓好宣传教育,增强价值认同;发挥工会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制度根本,促进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的思想智慧结晶,也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科学厘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好的思想导向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广州市白云区农村青年的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城市化进程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开放竞争的现代化品质,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职业选择。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常重要.认同的内容包括农民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认同、改变和提升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保障内容和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农民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外化”过程和“内化”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州市10所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认同状况较好,在重要性、影响力和前景性都呈现出较高认同比例。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接受度、感受性、实践性、期待性上有值得注意的倾向,突出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位不明、师资建设局限、教学问题突出等方面的问题表征,需要从有序推进教育实践、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充实完善课程教学、打造"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夯实文化根基,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越来越多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青年步入隐贫青年行列。由于个体的非正向努力、社会的消极性影响和国家的尚欠缺引领,隐贫青年群体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呈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偏差的现象。为此,国家需发挥保障性作用,出台青年政策;社会需发挥导向性作用,形成多元帮扶并介入社会合力;家庭需发挥基础性作用,塑造新时代优良家风家训氛围;青年需发挥主体性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制度设计、政党决策、文化发展、公民教育的价值依托,是一种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科学意识形态。它虽然要以日常生活为始源,或者说日常生活是其重要居所,但它与日常生活发展逻辑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理论的普遍性、概括性、抽象性和高瞻远瞩性。因此,缓解价值理论的未来性、宏大性、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当下性、实用性、情境性之间的冲突,是面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切要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社会学功能主义的视角,对共青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结构中,共青团仍处于关键而重要的地位,其使命性、政党主导性、价值引导性、影响的广泛性、结构化运作方式,将继续在价值引领中发挥作用。当然,基于组织互动下的共青团与社会的关系,基于组织与个体互动下的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以及基于组织功能社会化建设下共青团自身建设,都因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也因此而面临巨大挑战。进一步提高价值观培育的社会性认识、增强共青团与社会的融合、扩大和创新价值培育的社会化工具的运用、加强组织的社会功能建设,是改进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文化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宝藏,是历史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鲜明而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文化滋养,是当今青少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因素为"五常"美德,即"仁义礼智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须。传承"五常"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从小抓起,其途径主要有:诵读传统经典、传颂历史故事、引导修身立德、培养德行习惯。  相似文献   

17.
以中山市为代表的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创业政策对青年创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创业扶持政策令青年创业少走弯路,产业集群效应为青年创业搭建舞台,亲戚朋友的示范效应为青年创业带来动力,创业者组织为青年创业提供交流的机会等等。在社会倡导创业、政府鼓励创业的背景下,青年创业者则表现为年轻化、有激情、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重视在新领域创业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等特点。当然,青年创业者对当前的政策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创设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与大学生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认知学习相结合的。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知情意行思想心理转化过程来分析:大学生主要通过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意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和实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等过程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知到行,并把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外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主体,大学生志愿者能否在社区矫正中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区矫正的效果。调查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存在着矫正志愿服务的系统化、矫正服务队伍的团队矫正、矫正服务小组的驻点矫正、矫正对象的家属参与和志愿者的选拔机制等5个实践问题。因此,需要对上述的实践疑惑加以探讨,以促进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践行者,肩负着传道授业和言传身教的重要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更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