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晨光 《探索》2006,(6):128-131
通过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文中得出结论:语言一致而感觉不同是可能的,“红”、“绿”等词是按外物反射光的性质而不是按感觉定义的;日常语言所描述的是外物自身而不是感觉构成的事物。虚拟实在假设支持而不是否定了上述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包括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现象学彻底错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只是大脑通过五官对外部事物的物理刺激的机械反应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以感觉为例,这种观点认为:“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形态;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嗅觉反映事物的气味;味觉反映事物的滋味;触觉反映事物的凉热和软硬等等特性。”从视觉的反映过程来看,它是由外部光线射入视觉器官,引起视觉神经冲动,  相似文献   

3.
秋石的传记文学作品《萧红与萧军》很具特色。这特色就是作者在“代后记”和贾植芳在“序言”中都强调的一段话:“作为人,在评判先人尤其是评判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和建树的人物时,首要的一条是要尊重史实,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也许可以说是对当前某些所谓“传记文学”作品的一个挑战因为,是否敢于和能够直面现实,尊重历史,排除一切干扰,突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之类的传统观念,秉笔直书,是对治史者和传记文学作者的重大考验。传记文学理应是传记的纪实性、可信性和文学的形象性、可读性的统一,而纪实…  相似文献   

4.
“扬弃”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和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观体系中的新生一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心理活动,感觉是其中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知觉活动与感觉同时产生,是感觉的深入。感觉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知觉的反映却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它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刺激物的整体“识别”过程,包括寻求对事物的选择、补充和改组,因此,知觉的反映比感觉要主动和积极。那么感觉、知觉究竟有哪些心理活动规律,它们又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被运用的呢?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从一些词汇和概念那里,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采和特征,“理论创新”就是一个。“理论创新”的流行和走热,本身就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理论创新、崇尚理论创新的时代。然而,越是流行的,也就越需要我们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有所自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的事物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够深刻地感觉它。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熟悉的事情往往疏于发问和深究,反而成为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不熟悉甚至陌生的事情。熟知不等于真知,更不等于深知。“理论创新”的流行,仅仅会使我们…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实事求是”即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规律性,“实事”可以是在人类实践之外存在着的,“是”就是客观事实的“规律性”。而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事”是人的存在本身,“是”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规律,“求”就是作为对人的存在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个体悟性现状分析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悟性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者范敬宜认为这是一般而言的“悟性”,并未揭示其本质含义。范敬宜认为,所谓悟性,是指一个人学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是一种人本精神,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合贯通的思考和认知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结果,是个体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概言之,它是人的个体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悟性是一种理解能力,对知识的吸纳和应用能力,对事物的是非曲直的判…  相似文献   

10.
“和”的概念,作为一个直接指向事物整体性、兼容性和稳定性的哲学范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以后经过多次演变,成为各家学说都可以接受引用的综合性范畴。有人把“和”作为一个从无限概括抽象中高度浓缩了的独立学说提了出来,而本文更侧重于借用其传统意义上的兼容、联...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用系统科学来分析,可以构架成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要点可概述如下:一、本体论部分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的本体论部分有如下的特点:(一)“系统”等概念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哲学范畴。张卓民在他的《系统论的几个哲学问题》一文中,曾指出“系统”是个具有哲学意义的范畴,并且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证,这三个方面是:1、系统概念作为事物系统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具有哲学范畴的普遍性和最大的一般性的特点。2、系统概念作为事物普遍具有整体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四川党史》2001,(3):1-1
“断语”是学术研究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人们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性语言。它简单明了,概括力极强,不仅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和某一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且还体现了那一历史现象和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因此,对“断语”的使用不可小视。 在党史研究工作中,正确的“断语”,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这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之后得出来的。这样的“断语”,可以在“资政育人…  相似文献   

13.
1、认识方式注重直观。当前人们认识事物,普遍注重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注重自己的亲自感受和体验,不愿听信空话、大话,也不大注重理论学习和理性思维。这种现象的代表性语言是“跟着感觉走”,理论却受到相当的冷淡。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经历、体验过十年动乱的人,对空话、大话、假话厌恶,注重事实,注重实际感受,自然不愿再听信“假大空”那一套。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新的、前无古人的事业。因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初始阶段自然也不可  相似文献   

14.
王丽丽 《世纪桥》2012,(21):27-28
30年代的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一切的事物都被冠以“摩登”的字样,新感觉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们的都市摩登女郎,新感觉派作家将女性他者化、异己化、神秘化,借此来表达对都市的感受。40年代是平民化的时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女作家的登台,带来了海派女性形象的质变。小说明显体现着一种“从女性的观点出发”的意向,并开启了女性自我书写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半月看点     
【新观点】不要泼绿色GDP冷水李德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对于资源和环境损失的估算很难像产值统计那样严格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而国际上尚没有一套合理的核算体系可以参考。绿色GDP是一个发展方向,不要去泼冷水。中国文学的“德育贫困”毛志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的功能可以有一千种,但德育功能必须是首位。这可能是当前大多数名噪作家最鄙夷的“陈腐观念”之一。其实这种靠着“反德育”而“成功”的人,正在毁灭着文学,而日益毁灭的又不止是文学本身。其中的“中国文学”专指眼下的当代中国文学。为企业自主创新清除体制障…  相似文献   

16.
培根对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是同其著名的“假相说”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培根把为科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他看来 ,扫除人类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止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还必须清除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各种“假相”、即导致认识产生谬误的一些意见、偏见。按照培根的假相说 ,介入并影响认识的主体先存因素是多方面的 :就人类种族 (类主体 )而言 ,生来就具有把先有的“秩序性”、“规则性”等方面的观念强加于事物的倾向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主体已有的“意见”和“先入的判断”出发 ,总是以个…  相似文献   

17.
张慧敏 《学习月刊》2009,(20):50-50
以古希腊怀疑主义为代表,人们从对客体认识的怀疑开始.随着对客体认识的深化.思维矛盾凸现.并进而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产生怀疑。皮浪认为:主体的感觉并不具有认识事物真假的能力.不能以感觉为判断真假的标准.一切判断都不可信.“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后来的古罗马怀疑主义者对主体关于客体认识的真理性进一步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章是专门讲述文学的体裁问题的。所谓体裁,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适应反映不同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样式。在繁多的文学样式中,某几种样式又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文学样式分成几个大类。于是就产生了体裁分类的问题。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因而对文学的体裁的分类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本章使用的是“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成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四大类,并依次分别讲述了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于直接刺激的事物所作出的同正常状态下性质相反的反应。它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审美、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表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两课”教学上,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从造成学生“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因素——“两课“教学自身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可以说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既是解决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又具有非常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组织部门作为各级党委管理和服务党员、干部、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坚持把“领导方式转变”贯穿到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打基础等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首先要做到“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