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雷 《传承》2012,(13):78-79
受传统二分思维的影响,科学与人文“二元文化的对立”一向被视为学界极其重要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辨证发展理论看,这一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只能被看作文化传承与流变过程的一道风景。文化是人的“定在”与“此在”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生活哲学层面上的复写、摄影、反映,它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遗传与变异或可作为文化传承与流变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丛霞 《长白学刊》2005,(4):103-105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周斌 《今日广西》2008,(12):60-62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极为常见的活动,属于人类生活的基本范畴。什么是体育人文?依笔者孔见,体育人文即是体育人的文化,是指体育人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竞技运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所表现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升华、个性张扬和对生命的感悟等。本文试就体育人文重点是竞技体育人文谈点粗浅的见解,与诸君商榷。  相似文献   

4.
杨玲 《求索》2010,(3):91-93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也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本身,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否意味着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面对人的介入,科技与人、与人生、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之间是否正相关……本文试图从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及其社会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探索中寻找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之正解。  相似文献   

5.
“两种文化”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的对立是现代性的困境之所在 ,其实质是人文价值的边缘化和人类终极价值的丧失。这一深重的文化矛盾实质上内蕴于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中 ,表现为二元论和实证主义 ,表现为“心”与“物”的对立和学科帝国主义。因此 ,如何从哲学上揭示精神(“心”)的存在地位和存在方式 ,把握不同知识和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 ,是未来哲学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近代科技革命对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使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人本主义则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及其各自内在的局限,说明单纯的科学与人文不可能完成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因此,两种文化的统一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宋清波 《人民论坛》2013,(14):236-237
科学是一种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促成了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形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两种范式的根本特征。文章主要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析其对中西两种不同范式的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浸润人的灵魂,它是社会稳定和谐的聚合因素。精神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种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协调社会种种矛盾关系,调节人的情感、心绪,引导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通过培育贵和向善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并使之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转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在构建海南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中,要积极倡导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高海南全社会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素质,为构建海南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9.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及地理教学的意义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各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地理知识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这种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在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  相似文献   

10.
人是目的亦是手段,科学发展之实践既要从目的上关怀自身,也要从手段上予以提升。文化发展的目的、方向、内容与方式的依据也就是对人自身目的与手段的关照,关照的路径就是履行文化发展的社会教育功能。《易经》所言“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化也是化人,文化作为环境,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品质。文化社会教育的关注也就是从本质上体悟文化发展的意义,促进实践中的文化自觉行为,明了文化发展的规范作为。  相似文献   

11.
曹晓静 《前沿》2013,(1):194-195
东路二人台脸谱艺术的特色是在演员脸部的核心位置画上动物、植物、水果、花草,将这些图案与人的五官融为一体,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特征。通过视觉文化解读东路二人台脸谱艺术的文化自觉意识,可以发现其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冀北、晋北等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东路二人台脸谱艺术是集劳动、生活、艺术趣味、人文思想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二人台表演艺术增添色彩与活力,是感悟生活之美、感悟家乡之美、感悟传统文化之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认为,人文精神是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的精神,是一种不与科学相对、不与神本相对的精神,是对抗物本并在反对人的物化过程中彰显的精神。科学只是人文之一种。与唯科学主义者相区别,唐氏亦觉察到了科学本身的限制,总结出了科学对中国的多种价值,并认为科学之价值,应自中国文化中之仁教上立根。唐君毅人文主义的科技伦理观体现了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所透显出来的现代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解除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及其所带来的困惑,为我们研究并正确处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伟大的完整文化人生完整的人类文化是由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的。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科学文化,艺术人文统称为人文文化。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学科学,  相似文献   

14.
李道志 《求索》2007,(3):66-68
从历史起源上看,科学与人文原本一家。科学与人文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的基因:从经验出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造;以理性为依据;对想象力的依赖;对审美的追求;受伦理的制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的再度融合,有利于克服狭隘的专业意识,促进科学和人文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克服人的信仰缺失,促进人的自我健全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作出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决策。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精神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互动、互补,共同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江泽民教育创新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正确认识大学教育中事实上存在的科学、人文失衡现象,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并在这相融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的古典原型实为政治哲学,它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精神原质与终极关怀,轴心时代的文化思索对此做出了初创性贡献,政治学的价值基础也因此而确立。中世纪把人类政治生活的价值关怀提升到不容侵蚀、不容怀疑的绝对境地,又潜藏着滋生近代政治理性和政治法权的动力。当政治学关注世俗的法权之争与利益之争时,政治学已从价值化走向价值递减。科学精神浸入政治学中并成为占据统摄地位的分析方法时,政治科学的诞生也就成为时势之必然。当代西方政治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政治科学作为一种型态得以确立,但问题也恰好由此滋生出来。政治学的价值化无助于维持当今庞大政治体系的精确、高效运转,政治学的科学化也不能化解人在政治体系中的心灵恐慌与生存困惑。政治学第三种型态之确立是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呼唤,新政治学将价值取向与科学取向贯而通之,以此解决东方政治体系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西方政治体系面临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17.
“人文”广义是“人类文化”的简称:狭义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一些特别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修养”是指人非先天自然而生,是通过后天不断培养而成的。且能保持一贯性的品质。“人文修养”,通常是指人有关人文学科的知识水平,有时也扩展到反映人的非专门化的一般知识水平。政工干部的人文修养,是指政工干部在人性品格、人文知识、人文氛围的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一、时代呼唤人文性的政治课堂改革开放不仅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这场社会变革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潮也在不停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他们向往色彩斑斓的  相似文献   

19.
东方抑或西方,任何类型建筑,其母题所具有的魅力,总是诱人神往。比如西方的十字型平面,尖券,柱式,帕拉第奥母题……中国的轴线、斗拱、藻井、大屋顶……发展到今天的带有各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母题依然美魂不散,甚而以其原始面目展于世人。在论述中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之比较以前,有必要先对比它们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一、精神因素人类的性格,影响到建筑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圈产生不同文脉,作用于各类型文化;建筑文化又和其它种种文化一起,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的素质。这种辩证关系,使得建筑与人息息相关。建筑的母题是建筑…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始终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进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是,宗教是以何种方式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把握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伦理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宗教伦理的两重性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