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鸡卡氏住血细胞原虫病,广泛分布于日本、东南亚和我国的广大地区。本病主要为害良种鸡,我县自1983年成批引进良种鸡后,1986年有的鸡群发生本病。1987~1988年发病范围逐渐扩大。1989年夏、秋季本病呈爆发流行趋势。我们调查了32个患病鸡群,共养鸡16965只,死亡淘汰567只,其中产蛋鸡15群,产蛋率下降10%~20%,软蛋率有明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某鸡场,于1989年6月5日引进父母代AA肉鸡4792只,置一隔离场饲养。解除隔离后分4群平养,即A群1400只,B群1475只,C群900只,D群880只,以木屑为垫料。7月11日(38日龄)时于A、B两群发现病鸡,另两群也相继发病,之后病情加重,死亡增多,高峰期每天达70~80只。发病后经用多种药物治疗,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至8月13日止,本批雏鸡共死亡577只,死亡率为12.4%,其中A、B两群发病较严重,死亡数分别为250只和255只,占死亡总数的87.52%,死亡率分别为17.86%和17.29%。  相似文献   

3.
1985年,据县兽医站门诊记载,全县有39个鸡群,16000多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平均死亡率为18.1%,给养禽户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讨IBD对免疫的危害程度,正确估计IBD对生产中的危害性,我们对IBD病愈鸡再接种新城疫Ⅰ系苗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鸡:选自经实验室确诊为IBD的S鸡场的两群病愈鸡,其中A群1885只,47日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家禽生产上的实际需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集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典型病料,研制IBD组织灭活苗,进行免疫试验,并在IBD发病率高的地区试用。试验结果,IBD组织灭活苗免疫保护达100%,同舍对照组鸡发生IBD病,死亡率达23%左右。IBD病多发地区试用情况,灭活苗试用30多户,免疫近万只鸡,未发病,而近邻未免疫鸡均发生IBD病,发病鸡死亡率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5.
用中草药治疗鸡法氏囊炎徐德昌,蔡仲田(河北省怀安县畜牧水产局076150)从1991年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在我县各地流行,每年6~9月份,其发病率达80%~100%,死亡率25%~50%。笔者用中草药治疗5500只病鸡,治愈5300只,治愈率达96....  相似文献   

6.
(一)病情介绍 1991年3~4月,黑龙江省某国营农场种鸡场饲养的8500只24~29周龄AA父母代种鸡产卵率自5%逐渐上升至50%,受精率85%,与美国AA种鸡公司的标准生产曲线基本相符。5~7月,30~40周龄系产卵高峰期,但产卵率仅57%,并陆续生产出畸形血卵。整个病程85天,陆续淘汰病鸡5525只,占65%,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本校实习牧场自1974年以来,鸡马立克氏病流行严重。仅1976年有3000只中雏发生马立克氏病,最后只幸存700只,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发展。于1982年,笔者采取了检疫与免疫相结合的有效防制措施,仅用半年时间,控制了本病流行。(一)定期检疫及时淘汰病鸡1.对感染过马立克氏病的鸡群用MD沉淀抗原和阳性血清进行定期检疫,无临床症状鸡隐性感染率高达86.7%,对阳性鸡全部扑杀。  相似文献   

8.
自1990年以来,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省各地广泛性流行。该病由于传播迅速、死亡率较高(20%~70%),而且在IBD弱毒苗免疫群中不断发生,给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叫甘波罗病(G-umbro disease),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省流行严重。由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包括进口苗)  相似文献   

10.
对武汉地区5个养鸡场1990年3月至1990年9月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7~60日龄易感鸡21800羽,发病10900羽,发病率为50%;死亡3300羽,发病死亡率为30.28 %。各鸡场IBD的流行特点各有不同。通过病原分离,获得4株IBDV地方株,其中2株来自免疫IBD的鸡群,证明本省有IBDV强毒流行。用分离的IBDV1∶4囊毒液,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0.2ml/胚),48小时可使48%~80%鸡胚死亡。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腔上囊病 (Infectiousbursal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自 196 2年在美国发现后 ,相继在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 ,尤其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 ,IBD自 1979年发现以来 ,在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在甘肃省 ,2 0世纪 90年代初IBD呈暴发流行 ,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自 1996年以来 ,该病的暴发流行虽得以控制 ,但散发和混合感染及非典型性流行时有发生。现阶段 ,混合感染或综合征已成为甘肃省鸡病发…  相似文献   

12.
1983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的群养鸡中发生一种以进行性消瘦及肌肉萎缩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及药物治疗试验诊断为鸡类星形念珠菌病。 (一)流行病学调查 1983年从外地引进大批幼鸡,饲喂进口混合饲料的鸡,便开始发生本病,经调查5个单位21个养鸡户,有497只鸡发病,占总养鸡数606只的82%,死亡477只,死亡率78.7%,致死率96%。如县拖拉机站某养鸡户在1983年5月份购进3批62只本地种幼鸡,先喂进口饲料笼养,30日龄时平均每只重240克,后改为放牧。在75日龄开始发现  相似文献   

13.
1983年4月,在陕西某养鸡场,经Ⅱ系苗饮水免疫和未经免疫的雏鸡群中大批鸡只发病死亡。经免疫荧光法检验和病原分离诊断,确定为鸡新城疫强毒所感染。下述诊断过程。 (一)疫病流行情况及临床表现 疫病开始在一个鸡舍发生,经10天后波及至三个鸡舍,日死亡最高达3798只,19天内共死亡雏鸡24276只,给该场雏鸡生产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发病鸡中多数为经过新城疫Ⅱ系苗饮水免疫的1、2、4月龄雏鸡,另外一群未来得及免疫的10日龄左右雏鸡发病和死亡率更高,而该场成年鸡未见发病。发病初期,为最急性型,常见不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进而可发现鸡群中部分鸡只精神委靡,羽毛蓬乱,翅尾下垂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患鸡可见到拉稀,粪便带血,也有少数病鸡出现头颈歪斜,作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床上主要以下痢为特征。1992年元月,天水市某鸡场饲养的25日龄依沙雏鸡,爆发了一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大批鸡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1991年6月,在贵阳市某养鸡场14~18日龄的雏鸡群中,流行一种以肾病变为主征的传染病。肾脏肿大,呈花斑状;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的尿酸盐结晶。死亡率达23.5%(1525/6500)。采用传染性支气管炎标准抗原与病鸡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血清沉淀抗体的阳性率为88.9%。根据剖检变化与血清学检查结果,此次疫病诊断为肾病变型鸡传染  相似文献   

16.
试验药物 ①灭滴灵(甲硝基羟乙唑,又称甲硝唑),武汉制药厂生产,批号为900201,片剂,0.2g/片。②痢特灵(呋喃唑酮),天津动物药厂生产,片剂,0.05g/片。 试验鸡及分组 为养鸡专业户鸡群发病后,经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的病鸡和同群健康鸡。分组:①0.5%灭滴灵拌料组,病鸡40只,同群健康鸡908只。②0.2%灭滴灵拌料组病鸡60只,同群健康鸡1051只。③0.04%痢特灵拌料组,病鸡48只,同群健康鸡520只。④0.2g灭滴灵直接投服组,病鸡26只,同群健康鸡70只,从用药后开始观察试验鸡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有人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检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已获成功。但是以此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需逐只鸡采血和分离血清,费时费人力,且捕捉生产鸡会影响产蛋量。为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我们以尚未见报道过的卵黄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IBD抗体。 (一)材料 1.IBD诊断抗原和血清:本院传染病教研组提供。 2.受检血清:采自IBD康复后11个月的种鸡。 3.受检鸡卵黄:采自上述血清琼扩试验阳性鸡所产之蛋。 4.健康鸡法氏囊:从确定无IBD的小鸡采集。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某县鸡场,1986年3月,购回10日龄罗斯父母代雏鸡2000多只,于4月初大批发病死亡(6周龄),虽经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至5月初仅存200余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雏临床症状,法氏囊显示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琼扩试验阳性,确诊该鸡场爆发的病为IBD。在此期间,作者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 (一)病理剖检 剖检死亡鸡只,见皮下肌肉萎缩、变淡,特别是胸部、腿部肌肉。肝、脾散在有出血点,肝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点。肾稍肿大,色淡。法氏囊明显肿胀,色灰黄囊壁水肿,增厚,有的囊内见淡黄色粘液状内容物;有的法氏囊则萎缩变小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部队养鸡业的顺利发展及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我们于1989年上半年利用琼脂免疫扩散法对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4个较大的鸡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防治方面的资料,在临床上应用18种药物,采用不同配方,通过试验筛选出一种,暂定名为法氏囊143治疗剂(即F143治疗剂),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一)F143治疗剂的临床疗效 1987年12月~1988年3月,共治疗44个养鸡户的26251只IBD发病鸡(平均发病日龄为26天,平均病程为1.82天),每只患鸡肌肉注射F143治疗剂1.0ml,在6~24小时获痊愈的有25689只,治愈率为98%。治愈鸡生长正常,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