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非入秦辨     
韩非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借其生平事迹传世甚少,出使秦国几乎是他唯一的重大政治活动。令人遗憾的是,仅此也被曲解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称:“韩非的政治理论,深受秦始皇的赞许。经李斯介绍,秦始皇出兵把他从韩国要了过去。这也正中韩非的下怀。但他的法术之学早已为李斯所蹈袭,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李斯、姚贾等所暗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则谓:“秦攻韩求韩非,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李斯伯韩非得信任,进谗言杀害韩非。”(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对此介绍稍有不同:“秦王政看到他(韩非)的著作,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不久,遭到季斯和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二三三年(秦  相似文献   

2.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韩非子》中所述实行“法治”的原因、立法的指导原则、执法的指导原则这几个方面,浅要地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韩非的重刑论——从法律文化学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刑论是韩非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韩非的人性论、社会论和历史论等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他贯彻“垂法而治”的根本手段之一。在强调“亲亲”“尊尊”、讲求“仁义道德”、提倡“德主刑辅”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流里,这个思想无疑是一朵奇葩。本文将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分析韩非的重刑论产生的渊源、内容、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简述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孙瑞新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他出身贵族,但却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法家总结,并对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就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韩非的法、术、势相...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产生。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实行法治。他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制……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取得特殊的权力。"我国古代有过一场延续了400多年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法治思想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公元前645年)开其先河,经过战国初期的李悝(?—公元前359年)、中期的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等人的阐发和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至战国末期的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集大成。管仲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有法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与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子》与国民性特约撰稿人周启志法家最后一位理论大师是韩非,他的大著《韩非子》人称是集法家之大成者。然而,这部帝王经典所讲的,不过是法、术、势而已。什么是法?韩非说过“君之立法”(《饰邪》),说过“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内储...  相似文献   

7.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建构起以法为主,术、势相随的新的法家思想体系;在“性恶论”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自为”的观点;提倡以“参验”论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徐龙 《传承》2013,(3):146-147
“无为而治”思想中,老子的“清净不仁”是良性发展和公平不偏的指导理念,庄子的“在宥天下”是生命自在与精神豁达的思想解放,韩非的“刑名虚实”是劝利戒害、疏水防川的制度保障,这些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进》2020,(8)
正慎到,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因其年长学高,世人尊称为慎子。慎到的生卒年不详,因而说法也很多,有说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5年,还有说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15年。就其思想特质,可以说他既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也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曾经是"稷下学宫"的领袖学者,《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现存  相似文献   

10.
“治吏”是韩非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认为臣与主、官与民的利益都是根本对立的 ,君主必须用法律武器惩治贪官、恶官 ,以术和威势来预防官员犯罪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20,(9)
正韩非(约前280—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人尊称为韩非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师承荀子,却最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又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其著作《韩非子》,共55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其极具功利主义色彩的事功思想。他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郭嘉 《淮海论坛》2009,(2):43-44
“项籍者,下相人也(今宿迁西南),字羽。”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死于公元前202年,他南征北战,东荡西除,叱诧风云,戎马一生。生时英雄盖世。死时坦荡壮烈,纵观历史.成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范。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从唯物史观出发.项羽的产生离不开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时代推出了项羽.  相似文献   

14.
张丽苹 《求索》2012,(3):125-127
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历来重视他法、术、势的一面,对其"德则无德"的形上道德问题较少关注。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还是判断是非的纲纪,而"道"成就万物的过程即是一种"德";就万物而言,依循"道"成就自身,是一种获得,这样,"道"、"德"、"得"便相通起来。具体而言,"德"是"道"润滑万物的一种外显形式,并体现在韩非"义"、"礼"、"法"的德论思想中,正确认识韩非的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认识法家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五蠢》中“鲧禹决渎”一句,自古至今,未得确解。今不揣愚陋,试作索解如下。谬误不当处,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现今各种《韩非子》注本与选本,有的对此未作解说,有的将“鲧禹决渎”理解为“鲧和禹疏通河道”。他们还特别强调:“韩非把鲧列入‘圣人’之列,说他是治水有功的人”。“韩非认为鲧也疏通过河道,所以说鲧、禹决渎”。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懂古文辞例、望文生义而作的误解。因为韩非在这里虽说“鲧禹决渎”,其实际意义却只相当于“禹决渎”,这“鲧”字只是行文时的连及之词,我们决不能把它理解为实有其  相似文献   

16.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鞅列传》),其政治法律主张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老子     
吴心 《黄埔》2007,(5):54-55
中国人,不可不知孔子、老子,否则,可谓忘祖。孔、老俱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稍早于孔子。老子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前480年),史称老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相传,他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是一个小官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18.
晏华 《统一论坛》2004,(6):52-53
曲阜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学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  相似文献   

19.
伊文 《中国减灾》2010,(10):54-55
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一改以前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4期刊登的刘坤生《由〈韩非子〉看早期中国专制主义》一文 ,对韩非思想的剖析颇为深刻 ,但是由韩非思想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进而推导出“推崇法家 ,实质上就是推崇专制 ,因为法家所追求的只有一点 ,就是尊君”的论断 ,却不能令人信服。一种思想被统治者所吸收和利用 ,成为统治之术、帝王之术 ,这种思想一定是经过某种融合、变化的 ,其中包括舍弃了原创时期的某些基本精神 ,融入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 ,按照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了重大改造。那么 ,这种经过融合、变化了的思想是否还能被称为其原本思想呢?显然不能。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