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华锡兰 《学理论》2010,(23):196-197
自魏晋时期开始,山水田园诗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固定下来,并开始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在唐代,山水田园诗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大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诗人。而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繁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儒、佛的思想影响力,隐逸之风的盛行,以及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所提供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9)
"张力"对诗歌的艺术有着重要影响。陈陟云创作的《新十四行:前世今生》用连贯性特征动词与悖论性词组、戏剧性处境以及内含的哲学思辨,取代传统十四行体主要用格律来构建诗歌的艺术张力。这为新十四行体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时代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创新。而思维方式,即人们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的模式,与时代精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时代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乡村性伴随着乡村本质的理论反思,以空间、产业和身份三要素的扩展为表征,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交织中动态演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与市场共同展开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形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对新时代乡村性的理解的一些偏误,产生了脱离乡村尺度对乡村进行主观构建和想象强加的系列行为,带来了乡村空间建设失真、产业利益分配错位以及乡村主体权利缺失的新困境,乡村性在积极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反而进一步流失。乡村性概念的重塑,纠正了乡村建设中乡村“他者”对乡村社会的叙事偏差,回答了乡村振兴“为谁而兴”的根本性追问,成为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5.
(一)时代观与发展观的确认。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农业文明时代有农业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工业文明时代有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信息文明时代也应该有信息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6.
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7.
正新河镇地处上海市崇明岛中部,东接堡镇、西连城桥镇,南拥长江,北靠东平镇,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8.3公里,总面积66.7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6个居委,总人口4.6万人。在新一轮规划中借助地域优势,着力打造"崇南滨江中心镇、绿色产业重点镇、文化艺术特色镇、乡村振兴田园小镇和崇明红色旅游小镇"。近年来,围绕水清、地绿、村美的目标,新河镇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人和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业废弃物处理"三个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和"五美社区"建设,打造多条生态景观廊道和健身步道,开辟以休闲健身为主的市民公园,开设党员骨干家庭睦邻互助点,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相似文献   

8.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梁平 《学理论》2010,(21):151-152
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但诗歌创作也是难的。但现在绝大多数诗歌已不同于我们心目中神圣的诗歌,它们降低了诗歌的高度和难度,品位低下,诗意寡淡,美感不足,技艺平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坚持诗歌写作中应有的三大发现:发现自己,发现事物,发现语言。这三个因素的有无与多少,是鉴别真假诗人和诗人大小的尺度。写诗之人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持守。  相似文献   

11.
文旅资本下乡是目前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文旅资本下乡中产生的冲突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对于文旅资本下乡过程中所产生冲突的解释,必须从文旅资本下乡“田园幻象”需求下的动因、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的压力下推动出发,理解文旅资本下乡在乡村和城市舆论场中冲突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下现代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乡村场域中“外来者的困境”和城市场域中“乡村的他者化”两种社会现象。而化解冲突方法的根源在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减少城乡差异。具体化解途径可通过扩大村民创收途径、提升文旅项目持续期,促进村民与消费者良性互动、构建复合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如何提升乡村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当前乡村公共治理的地方实践中出现了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新路径。目前,学界主要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展开分析,但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通过对正式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复杂互动过程的细致描述,能为理解我国当前乡村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补充。文章基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恩城乡那望屯的实践案例,对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实现机制展开分析与研究,发现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经历了制度的运行化、制度的生活化、生活的制度化等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新乡贤拓展了政府与村民直接沟通的渠道,打通了日常实践经验向正式制度流动的通道,为生活的制度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过去了,新世纪已走过了13个年头。13年,在神州大地上变化了些什么?当摩天大楼耸立在新城镇的蓝图上,代替了小山村的田园、林野、.星河与鸡鸣;当又一代的农人带着大包小包,乘上飞驰的列车,去城市追寻生活与梦想:当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入大学,进入知识的海洋;当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熟悉的邻里,住上新小区的商品房……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总带给我们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自工业革命以来,借助于产业的推进,城市日益汇聚大量的资源。人口大量迁入城市,既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权利驱动的结果。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城市向郊区蔓延,从而形成城市持续性扩张。在区域性的要素流动中,在城市乡村的人口流动中,城市的发达与乡村的衰败往往如影随形,更重要的是,这种繁荣与衰落的城乡差异背后,是城市权利的差距,这种差距阻塞了人口的空间选择,因此,权利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田园综合体的制度设计,一个平权的城乡关系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城乡人口理性流动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任永刚 《学理论》2014,(9):115-116
方回所选的鲍照这18首诗歌,评诗的风格基本一致,只是有言多言少的区别而已。他对鲍照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是以解释诗意、注析用典而不是以阐述作诗技巧、指明艺术特色为主要内容,即使要指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仅仅用很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他的诗歌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殊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舒婷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条线索,而其中最优美的表现,便是诗歌抒情主人公情感冲突的双重表现。这一特点使其诗歌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她那个时代人物的心理历程,并能够超越对一代人生活轨迹的记载,进而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困闷和欢乐。  相似文献   

18.
95回眸七、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尤其是20世纪这一百年,人类发现地在探索外部实在世界、开发脑力方面已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文明成就的总和。我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的成就。比如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交通,冲决人所居住的地球重力所构成的罗网和束缚等。但艺术则不然。我不认为20世纪末的音乐和建筑艺术就超过了18世纪末的音乐和建筑;21世纪的诗歌和绘画定能超越19世纪的诗歌和绘画。不。艺术成就不一定同科技文明先进程度成正比。96所谓人类文明,说穿了是人类大脑的产物,是大脑新皮质活动的结果。人类文明——从火的使用到卫星上天,从畜…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乡村小说一定程度上沿用1950-1990年代乡村创业“新人”形象的人物模式。作家们结合具体时代语境,塑造了“扎根守土的在乡农民”“怀乡恋土的返乡能人”“新世纪基层扶贫干部”三类乡村创业“新人”形象,深刻抵达乡村发展前途与历史症候的内在根源,深入考察了乡村秩序中潜存的焦虑、征兆与冲突,思索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出路与新“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陕西是中国诗歌的高地,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创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从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到李强华、蒿文杰、章立,等,经几代人的努力,陕西出现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的高潮。这类诗歌简捷、明快、自然、朴素,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情感真挚,深得社会各界喜爱,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不容忽视。农民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之根,是中国农耕文明之花。它体现着田园牧歌式的审美理想,同时,它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面临着重构与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